一帶一路新浪潮 港灣城市大未來(中山新聞)

2015-12-23/中山新聞

【校園記者張承嚴採訪報導】中山大學管理學院與《今周刊》聯合舉辦產業經濟論壇,針對高雄地域特色,邀請今周刊發行人謝金河、《與中國無關》作者范疇及中華民國船長公會理事長丁漢利暢談各國港灣發展,並分享在中國「一帶一路」政策影響下,台灣所面對的危機及轉機。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公布「一帶一路」政策,包括「絲綢之路經濟帶」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兩項發展計畫,建立中國與中亞、歐洲等區域的貿易運輸新聯繫,對世界經濟體系帶來重大影響。謝金河曾至西安考察,他指出中國的港已經到了可以沒有水的地步,「比如西安港是鐵路港」,將不計其數的集裝貨物送往俄羅斯,最終抵達荷蘭的鹿特丹。

隨著中國經濟成長造成的生產力過剩,急需國外工程和訂單消耗過多產能,因此中國大陸推行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AIIB,亞投行),在亞洲各處承包工程和訂單,「如今中國多家企業資產已是台灣企業的數倍甚至數十倍」。中國的紅色供應鏈不斷影響台灣電子代工業,GDP跟出口很難再成長,謝金河推論未來的產業都將跟智慧型手機有關,電子商務時代的來臨是台灣網路創業環境的最佳時期。

兒時在新加坡生活,後至美國深造,於中國創業後返台的范疇關心台灣社會問題,「國力通常跟人民的語言程度成正比」,如希臘的語言能力不及北歐國家、荷蘭成年人基本上都會四種語言,「已故的李光耀先生在新加坡強力推行雙語,才有如今盛況」。范疇感嘆,台灣學生不僅英文程度不夠,連中文能力也逐漸退步。范疇認為台灣是極度超載的國家,大學太多而生源缺乏,「沒有資源還互相內鬥」,范疇大膽預測五年內,台灣和中國必定會做出對政治現況的選擇。

船長公會理事長丁漢利31歲考上引水人,在高雄港工作數十年,他認為台灣沒有其他地方比高雄更適合發展經濟,「工、商、農樣樣俱全,有機場有港口,還有熱情的人民!」丁漢利希望高雄作為台灣的經濟中心,讓台北作為台灣的政治中心,不要因為政治而影響經濟的發展,丁漢利希望未來高雄有機會接軌國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