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學管理學院倫理與社會責任的理論與實務課程】

企管所 黃筠婷同學撰稿

國立中山大學管理學院透過結合線上與實體課程的方式開設倫理課程,利用活潑生動的教學模式,藉此提升學生對倫理與社會責任的興趣與重視。倫理課程包含四個模組,分別為學術倫理、倫理判斷常見原則、企業社會責任與職場倫理。學生們會在實體課前先觀看線上課程,並在實體課時和模組老師一起討論該模組的相關議題,實體課程採用翻轉式教學的模式,讓學生並非一味的接收知識,而是經由和同儕間的討論,共同想出解決方法,培養學生的邏輯與獨立思考的能力。

在倫理判斷常見原則的實體課程中,鄭安授老師在課堂一開始便丟出楢山節考的道德議題讓大家討論,讓學生思考在風俗文化和自己道德觀背棄時,我們會如何做選擇。這個故事是在說,日本古代信濃國山林內有個小村莊,由於人民生活非常窮苦,因此村落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老人到了70歲,就要由家人揹到深山等死,以避免消耗家中的糧食,如果違反此項習俗,孩子將被村民唾棄。老師透過故事讓學生對理論有更多的闡述,也加深學生對理論的印象,並說明在道德相對主義主張下,沒有超越人類個別與文化的客觀道德標準,道德原則的有效性是相對於社會與文化中的,讓學生清楚了解道德的基礎是建構在尊重彼此的文化下發展的。

在企業社會責任課程中,王致遠老師則是透過哈佛個案讓學生討論,此篇個案在講述一間公司過去經歷困難時期,在減薪之後,總算接到大筆訂單,終於在獲利表現上有亮眼的成績,但在員工都期盼著分紅時,執行長卻宣布,要把獲利的大部分用來履行企業社會責任,且拿來投資的項目是執行長女兒的罕見疾病,讓許多人質疑這個舉動是執行長為了滿足自己的願望所下的決定,並不符合公司最大利益。同學們有些人覺得執行長應該先體恤員工的辛勞,否則將無法留住人才;有些人則認同執行長的決定,因為罕見疾病目前無藥所醫,若公司能投入在研發新藥物,將有助於公司的形象。老師讓學生思考此個案的利害關係人,並將每個利害關係人的對公司的影響寫出來,讓學生學習以更全面的角度來做決策。

在職場倫理課程中,謝慧賢老師先講述倫理的意涵與職場倫理的理論,接者以實境題讓同學討論,老師擷取匿名網路討論版的文章「準時下班被關心」,文章內容為一名畢業新鮮人到了下班時間準時下班,卻被主管要求留下來裝忙。老師讓學生設身處地思考,如果我們遇到一樣的情況,在前輩們都還沒下班的情況下,你會選擇準時下班還是留下來找事做呢?老師請同學們先各自選擇會「留下」或「不留下」,並依此分成兩組,接著讓雙方在白板寫下有利的原因,事後再讓雙方闡述自己的立場,說服對方認同自己的想法。討論過程中,雙方都可以不斷的為自己辯駁,待雙方都了解彼此的想法後可以選擇是否轉換立場。最終比較兩觀點的人數,人多者勝。

在活動進行的過程中,同學們能激發各樣的想法,透過同儕間的討論可以觀察到大家思考方式不同,且讓學生不單看事件表面,不斷挖掘公司主管與畢業新鮮人的想法背後的緣由,讓學生跳脫以個人利益為主軸思考這個事件。例如支持留下來的同學提到,能透過這些時間學習同事們的工作內容、能夠讓自己符合公司文化、為明天的會議做更多準備等,而支持準時下班的同學則認為,在時間內完成工作是有效率的象徵、沒必要為了上班犧牲生活品質、領多少錢做多少事等。最後由老師進行總結。老師說道,這個問題是大家畢業後馬上就會遇到的難題。要不要準時下班沒有絕對答案,但大家要能以更全面的角度思考問題。老師並以過來人角度說明,當我們人生成就到達一定程度時,就會明白準時下班這件事已經是不需要計較的小事。在職場做決定時,要跳脫自己的框架,不斷學習用更全面的角度做決定,並謹記正確的價值觀。

本系列課程,從課堂的多元設計下讓學生能以更活潑的方式學習倫理理論,並透過各樣議題案例讓學生對教學內容更為印象深刻,以教學相長的方式,讓老師與學生間互動更為流暢,在增加教學品質外,也讓學生能吸收重要的倫理觀,並同時增加批判思考及邏輯思考能力。透過線上與實體課程的學習,也讓學生能較彈性的安排時間,搭配完善的教學資源,增加學生對整體課程掌握度,使得教學效益發揮到最大、獲益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