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學院】倫理與衝突

撰稿:公事所碩專班林聖凱
潤稿、編修:林新沛∕永續與社會責任辦公室 主任

公事所蔡錦昌老師開設的「倫理與衝突」課程,為學生們帶來扎實的倫理理論,並運用大量豐富的實例,導引學生思考練習倫理決策模式,於倫理困境內適宜決策,並在反覆思辨的過程,讓同學更加瞭解自己的核心價值觀。

首先,蔡老師於本課程選用哈佛教授Sandel的「正義:一場思辨之旅」作為主要教科書,透過經典電車難題引發思考,並帶出如「犧牲一人可救五人」計算行動綜合效益的功利主義(utilitarianism,或譯效益主義)觀點、不以結果評價好壞而更關注行動本身的義務論觀點、崇尚美德與品行的德行論、以及重視與他人關聯、同理他人的關懷論。並透過結合職場應用與時事等的實際例子,讓學生思辨從效益、義務、德行與關懷不同面向會作怎樣的抉擇,例如假設環安主管被拜託於逃生通道暫放貨品是否同意?公營事業勞工是否為了爭取勞動權益而響應罷工?是否成為揭弊者舉發組織不良行為?

再來,老師提及倫理困境,係因社會的發展越趨複雜,於多重情境下,各方義務與利益的多元價值衝突,造成行動的困境。從第一到第三部門,皆有可能遇到倫理困境,決策者因而需要一個合適的倫理分析工具,來協助釐清每個行動之後利害關係人的權益相對變化,以做出可能相對最為適切的決策。蔡老師選用Svara教授的倫理決策系統,透過情境釐清、利害關係人分析、倫理途徑分析以及選擇最佳方案等步驟,讓學生進行演練,過程需要設身處地的帶入角色的責任與義務情境,相當令人印象深刻。例如若身為美國航母艦長,在Covid-19疫情爆發初期,在艦上已有官兵確診的情境下,是否遵從行政倫理的層級節制實施原船隔離,亦或者違反層級節制實施上岸隔離。除了公部門,企業以及非營利組織也具有涉及公共事務的倫理層面,以企業為例,其對於環境的外部性、資訊不對稱危害消費者安全與權利等,皆相關於環境與社區的永續治理(ESG)以及對於顧客、環境、社區與社會所負的企業社會責任(CSR)等面向。

最後,老師談到學術與研究倫理。研究中的不當行為除了對研究者個人的影響之外,亦有可能損及公共利益,比如竄改研究數據造成大眾不信任而引發專業發展的窒礙等。當我們進行研究時,其過程更要留意誠信、隱私保護、知情同意與不傷害原則等。以上知識對於學生目前學術研究的歷程,相當實用。

老師帶領下的大量案例思考的洗禮之下,除可更加瞭解倫理主流理論,並可反思應用我所關注的議題,而大有所得。例如在志工招募,若是只純粹使用義務論的哲學觀點,會很容易失敗,仍要加上效益論與偏好的考量。我也有感得到許多意外收穫,如經過課堂大量思辨,更加瞭解自己的核心價值觀,於課程中收穫滿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