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闊世代 創新就能做大事(工商時報)

2016-04-25/校園報導/工商時報黃志方

文/楊立新博士

很高興能以亞太人才的觀點及科技產業發展20餘年的實戰經驗,來到東華大學管理學院與各位博碩士生、教授交流,分享創新、創業、挑戰的經驗;廣義的說這個主題也是台灣國家未來10年、企業未來5年、年輕世代生涯同樣面臨的好問題。本人往往用樂觀、積極、正面能量的出發點來思考,套一句狄更生雙城計的話:A tale of two cities,Charles Dickens:It was the best times,it was the worst times…最壞也最好,最好也最壞;一切都是給有準備的人!

依據行政院經委會人力處的2060年的人口與人口結構的調查結果,台灣2015年是少子與需求交叉點、2017年提早進入國際高齡社會、2020年人口結構與素質的雙降,似乎是惡化中及轉眼急迫的燙手山芋;等待改變或者求新求變,都是個人、企業、社會政策的當務之急。但是,反觀台灣的創新排名(全球215國排名第10名)、台商的國際化能力、台灣人才被國外重用,甚至對岸每年來台吸引年輕人創業補貼,卻在在證明台灣人才還是優質的,年輕人的舞台與揮灑的空間是不斷的擴大的。

台灣是世界第一個世界工廠-50年歷史的加工區、科學園區的成立40年、兩兆雙星15年、韓國及對岸這10年的模仿,都證明我們半世紀來走得相當不錯;近五年的國際創新獎REDDOT、IF屢見台灣企業及個人,以及專利申請、高科技密度、高等教育效率都排名在全球前二及前五名;也呼應了剛剛的話,一切是給有準備的人。

創新之國美國,它的創新來自全球優秀的人才匯集;創新之神的蘋果電腦Apple很多的產品創新來自同業,像Sony、HTC、Nokia、Amazon、Asus,然後Apple再加入自己的元素;所以創新很多來是觀察與改善缺點。台灣這50年的基礎,有一定的高度與韌性,我們不要自廢武功;我們要加入台灣最寶貴的元素-就是”人”!

把高度、韌性、人應用在未來的趨勢主流上,企業與年輕人有哪些主流、哪些機會:
一、把台灣的高科技創新在市場創新上(台灣沒有自己的母市場):地域市場逐漸模糊化,取之而起的是網路族群市場、APP特定市場、跨界整合市場、云市場異質多樣客製化等等。
二、銀髮結構需求:全球進入銀髮世界,這批60-70歲的退休人口,除了數量多,同時也是菁英、富裕、有主見、有社會責任的長輩;他們重視健康、社會穩定、三代教育、食品安全、下一代環境保護等等;衍生這些客製化、細膩化、家族規劃服務會逐年成長。
三、環保創新:能源需求、降溫技術、PM2.5空氣淨化呼吸自由權、乾淨安全的飲水、環境偵測的行動化等等,新一代的及時化、移動化、穿戴化的產品需求很強。
四、媒體與娛樂創新:隨這自動化、大數據化、機器人、眼球觸控技術的更新,人的時間越來越多,花費在虛擬、娛樂、社交上的人數、時數會倍數的增加;許多遊戲、療育、互動微創會越來越多。

總之,變是無止境的,IBM、Intel、Google、Apple更替,Yahoo、e-bay、Walmart、alibaba轉移,未來5年都會被取代;台灣也從OEM、ODM、Brandname到innovation發展;新世界與新平台,永遠有新企業、新英雄!相信台灣人才讓世界更精彩!

楊立新博士(前排右五)受邀至東華大學管理學院與博碩士生、教授交流,分享創新、創業、挑戰的經驗與東華師生合影
楊立新博士(前排右五)受邀至東華大學管理學院與博碩士生、教授交流,分享創新、創業、挑戰的經驗與東華師生合影

楊立新博士簡歷
現任: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研究所校友總會 總會長
2015-2016亞太人才高峰會主任委員
全球競爭力學院 執行長
經歷:晶電、奇美電、日立電子、威創視訊(002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