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專訪-Wanda Sung-hwa Tseng(ACT學程客座教授)

The CM Exclusive Interview – Dr. Wanda Sung-hwa Tseng (ACT program)

畢業後即進入白宮工作,又是台灣退出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IMF)前最後一位晉用的台灣人,曾頌華 (Wanda Sung-hwa Tseng) 老師受邀擔任今年ACT國際學程的客座教授,將以她豐富的資歷、對亞太地區經濟發展及政策的了解(退休前為IMF亞太部副主任),為ACT學程學生講授Asia Business Context這門課程。透過本次專訪,讓曾老師帶領我們一同揭開IMF的神秘面紗,並學習成為優秀的全球領導人!
(以下以曾教授自述角度呈現)

進入令人稱羨的白宮工作

我在取得美國馬里蘭大學經濟博士學位之後,因為當時的指導教授被卡特總統延攬成為白宮幕僚 (Council of Economic Advisors),需要招募人才,我就抱著姑且一試的心情,應徵到了這份工作(Staff economist in International macroeconomics and trade)。這對當時還是職場新鮮人的我而言,能夠將學校所學的理論付諸實踐,是再好不過的訓練了。

歷經台灣退出國際貨幣組織IMF時期

IMF每年都會招募25-30位儲備幹部,在我任職不久後就遇到美國與中國大陸建交,台灣被迫退出IMF,而我也成為IMF最後一位招募的台灣人。值得一提的是,當時台灣的旗幟被取下之後,一直被完好地收藏著,直到去年轉交給前往IMF Institute受訓的央行彭總裁,也算是物歸原主了。

IMF注重的是總體經濟,負責監察貨幣匯率和各國貿易情況、提供技術和資金協助,確保全球金融制度運作正常。我的工作包括與會員國聯繫、提供諮詢、拜會資深官員、公司代表等。因此,我造訪過世界許多國家,例如非洲的索馬利亞、模里西斯、馬拉威等。在亞洲金融風暴期間 (1997-1998年),我被指派帶隊至韓國負責談判與執行IMF的援助計畫,協助韓國度過金融風暴。

執行任務全球走透透

轉任亞太部門之後,一開始主要走訪東南亞國家如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等,2000年時因應中國大陸對企業及金融改革需求,負責中國事務6年,隨後改為負責印度事務,也做了5、6年的時間才退休。IMF每項任務期間長短不一,也可能臨時被交付,因此員工的機動性及配合度要非常高。例如去韓國那一次便是在一個禮拜前才收到出任務的通知呢!

東西方企業環境差異

概括來說,我覺得亞洲人較注重人際關係 (personal relationship),西方人則比較就事論事。在亞洲談生意,通常會先花一點時間了解對方,之後再討論正事就會比較順利。另外一點是文化的差異,西方人在溝通時用語較直接,相對地,亞洲人則比較婉轉,即使不贊同也不會當面說不,若是在交涉時能欲先了解這一點差異,就可以減少不必要的誤解及避免錯誤的判斷。

亞洲人通常也比較謙虛,雖然這是傳統美德,但是在強調個人表現的國際企業環境,只是埋頭苦幹的人會很吃虧,因此我常常叮嚀我的屬下,有意見要適時表達,有問題就要發問,讓別人注意到你的存在。

另外也值得一提的是,亞洲以家族企業居多,第一代藉由明確的發展目標及策略成功創業後,常常傳到第二甚至第三代時,會發現要傳承當初創業者的企業家精神以及永續經營都是相當具有挑戰性的。是否或是在什麼時機應該導入專業管理團隊來,協助企業的未來發展是亞洲企業目前面臨的困境之一。

如何成為成功的全球領導人

我的課程(Asia Business Context)講授內容著重於讓學生了解亞洲國家的背景資料,例如他們如何在二次世界大戰後快速崛起、在金融風暴時所犯的錯誤、以及目前政策將面臨的挑戰。全球領導人必須宏觀,了解世界各國的現況,這樣才能作出符合世界潮流趨勢的決策。另外,除了專業能力之外,軟性技能 (soft skills) 也是必備的。尤其是在全球化的工作環境,如何發揮個人特質、建立良好人際關係以提升團隊工作效率也是非常重要的。

台灣因為國際化的程度仍須持續提升,若學生接觸來自其他國家或不同文化的人的機會少,對事情的看法有時就不那麼全面了。從客觀經濟數據來看,台灣的經濟表現其實在水準之上,一些經濟政策面的問題,建議台灣多參考其他國家的做法。為了台灣的未來,國際化是必然的趨勢,學校要培養學生的國際觀,除了可以多多參與像ACT的國際學程,學生也要自己把握機會出去學習。

Dr. Wanda Sung-hwa Tseng
Dr. Wanda Sung-hwa Tseng

觀看精華短片:

人物專訪-Dr. Wanda Tseng
人物專訪-Dr. Wanda Ts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