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青年論壇:港台青年高雄論未來(中央網路報)

2017-09-26/中央網路報

高雄師範大學校長吳連賞同論壇與會者合影(中評社圖片)
中評智庫基金會聯絡部主任林艷向高師大校長吳連賞致贈紀念牌(中評社圖片)

中評社高雄9月26日報導,由中評智庫基金會及高雄師範大學主辦、台灣藝術研究院協辦的“敢夢•勇創•共探未來—港台青年論壇”於昨日在高雄師範大學舉行,此次論壇為中評智庫所舉辦的第五屆智庫青年論壇,也是中評青年論壇首次在台灣舉辦。論壇由中評智庫基金會聯絡部主任林艷主持,高雄師範大學校長吳連賞出席論壇開幕式並發表講話,來自香港及台灣的十位青年學者及學子圍繞兩岸關係、港台關係、港台交流、港台青年發展現狀及訴求等議題展開熱烈的討論與交流。

高師大校長吳連賞在發言中表示,當前兩岸關係發展狀況令人有些憂心,目前兩岸交流呈現官方冷、民間冷、學術界也很冷的局面,此時中評智庫與高師大從學術開始推動兩岸交流。大陸近年來提出“三中一青”政策,體現出對中南部聲音的重視,而此次論壇選擇在南台灣的高校舉行,主要傾聽中南部青年的聲音與訴求,具有很重要的價值與意義。期待兩岸青年通過密切交流、貢獻卓越意見,為兩岸關係發展獻策,讓兩岸關係能夠更加熱絡的發展。

中評智庫基金會聯絡部主任林艷表示,青年論壇是中評智庫新創辦的一個學術交流品牌,至今已經舉辦了四屆,分別是在香港、廈門、北京和首爾。第五屆中評智庫青年論壇在高雄師範大學舉辦有著特殊的意義,這是中評智庫青年訪問團首次訪問台灣並在台灣舉辦的首場青年論壇,也是中評智庫青年論壇首次以港台青年為主體討論港台青年議題,更是中評智庫與高雄師範大學多年友誼的見證。青年是一個民族的希望和未來,港台青年的發展也一直牽動著兩岸三地的心。“最真實的聲音才是最有價值的聲音”,希望大家能圍繞港台青年發展現狀、困境以及未來出路等議題進行暢所欲言,為兩岸三地發展貢獻自己的智慧。此外,為表示對高雄師範大學的誠摯感謝,林艷主任還專門向吳連賞校長致贈特製的紀念牌,並希望中評智庫未來能進一步加強與高師大等南台灣高校的交流合作。

高雄師範大學人力與知識管理研究所學生林千畬認為,兩岸經濟與社會融合,交流是絕對有益的,期間難免會有爭執或差異,但這是一種磨合,兩岸不應淡化頻繁的經濟來往。港台兩地都面臨腹地太小跟產業轉型問題,都有高比例的服務業,然而服務業沒有實質生產力,即使帶來不少觀光財與就業機會,但依舊沒辦法大幅改變主要困境。台灣和香港兩地都面臨重大轉折點,期待在發展的過程中,大陸不只是夥伴關係而已,更應互為鼎力相助。

中評智庫基金會助理研究員兼分析師金裕超認為,兩岸三地融合發展為港台青年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和良好的發展機遇,港台青年思維活躍、創造性強、具有國際視野,如果能融入到大陸經濟社會發展的大潮之中,不僅能為大陸發展、兩岸三地交流做出積極貢獻,同時也能找到合適的平台實現自我價值。因此港台青年應客觀看待、堅定信心、冷靜面對,勇敢走出“安樂窩”,以包容的心態積極迎接挑戰、打拼未來,找到真正適合自己的崗位和平台,構建屬於兩岸三地青年自己的生活圈、工作圈、朋友圈。

文藻外語大學國際事務系學生何岱恩表示,近幾年來兩岸學生聯繫越來越頻繁、密切,希望未來可以製作類似Dcard的兩岸校園交流平台,除了分享台灣及大陸的學校、生活、旅遊、文化等等的資訊,也能不定時的更新兩岸青年最新趨勢。此外,也期待在台灣能夠設置更多的大陸遊學代辦機構,來協助台灣學子實現去大陸學習的夢想。通過這樣讓兩岸青年既能拓增視野,也更讓彼此有更多的學習、就業選擇。

中山大學企業管理系所博士生蘇鈺閔提到,對於兩岸三地青年人來說,“四業”(學業、就業、置業、創業)問題讓青年無法快樂,更可怕的是即使年輕人意識到自身的貧窮,卻是無論怎樣努力和勤奮都不足以改變。政府必須正視青年發展的困境,釋放多項鼓勵性補助政策,塑造公平競爭機會與環境。兩岸青年交流應該進入新階段、新世代,若能一方透過學術交流高校間的深度合作,構建常態交流平台,一方由青年、創業家帶領兩岸探究,或許會是兩岸交流的一個新的開始。

樹德科技大學行銷管理系研究生鄭謹洹表示,台灣教育資源充沛,但學生相對安逸,而中國大陸近年來不斷吸收大量的科技人才與外商投資,接連舉辦國際級活動盛事受到全球矚目,也有許多海外名校接連在大陸設立分校。對於兩岸的青年來說,其實並非只有相互競爭,世界是平行的,未來雙方總會需要能夠交流的窗口,所以青年交流都是隨時為了兩岸接軌所做的準備。希望兩岸政府與人民能夠有能力且有意願深入了解,並制定具體的合作政策,才可能進一步推動融合發展。

中山大學博士生林忠信認為,台灣應該更加國際化,了解更多的國際動向,因為兩岸的問題不只是台灣和大陸而已,還有一些經濟和外交方面的問題,一些問題不是台灣、大陸兩方能夠決定的,其中包括很多其他的因素。而兩岸經濟社會的發展可以採用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斷檢討、慢慢改進,逐步開放一些市場,將來能夠更加密切往來、達到互補。青年是國家的希望,透過青年對彼此的認識,了解彼此的差異,未來新舊交替時在決策上將會有一個更加全面的考量。

中評智庫基金會助理研究員兼分析師秦正陽指出,香港回歸二十年來社會越來越政治化,政治越來越走向街頭化,而參與政治運動的則大多以年輕人為主。年輕人依賴社交媒體與網路,言論自由背後是言論品質的低下,年輕人在充滿非理性認知的輿論環境中完成了政治社會化,也在其中培養起對於民主等普世價值的不求甚解的、庸俗化的迷信。一小部分年輕人甚至為香港未來開出獨立於中國的錯誤藥方,不僅違背了憲法與基本法,也毫無現實可行性。且與真正解決香港問題癥結背道而馳。未來急需推動內地與香港的融合式發展,鼓勵香港年輕人北上尋求更大發展空間,並在香港進行教育改革。

中評智庫基金會助理研究員兼分析師張爽認為,隨著兩岸民間交流加強以及互聯網的廣泛應用,台灣青年對大陸的認知呈現出一些新特點:越來越多具備專業技能的台灣青年在親自來過大陸之後,能夠對大陸做出一個比較客觀的評價;兩岸年輕人的生活習慣、生活背景趨於相似,彼此之間的共同語言更多,更容易實現相互理解;互聯網降低了兩岸青年的溝通成本,兩岸青年隨時隨地都可以觸發溝通,交流的延續性增強。青年人的交流融合可以以文化為媒介來聯通,通過“共同參與”構建共同的精神世界,逐步實現兩岸三地經濟社會的融合發展。

高雄師範大學學生王成僖表示,台灣與中國大陸存在諸多不同的地方,這些隔閡就是兩岸交流上的障礙。類似英國與美國雖然都說英文,但是雙方無論是腔調與用字都有諸多不同,但這也產生一個有趣的現象,當美國演員扮演了英國角色時,英國腔講得是否標準就是檢驗演員演技的一項指標,反之亦然,因此互相尊重對方文化應該是未來雙方交流的重要前提。

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學生謝淳儒說道,自己在大學期間就一直有機會參與兩岸交流的活動,跟北京郵電大學、重慶大學、香港城市大學、華中師範大學等的朋友交流過,兩岸青年一起上課、彼此接待,在大陸朋友身上所感受與學習的是溝通與友善的關係建立,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原生家庭,不以取得共識為目標,而是透過對話互動了解彼此,看到對方眼目中的世界,補足自己的不足之處。期待兩岸關係在溝通與發展中能以自主型溝通為榜樣,以彼此尊榮、互相尊重為價值,讓青年學子能汲取經驗和智慧。

在論壇的末尾,林艶總結了此次論壇。她表示,此次論壇是完全由青年自主發起、自主選題策劃的。通過一個上午的時間,大家對港台青年發展現狀以及未來出路做了分析,結合各自的經歷就大陸出台的優惠政策分享了自己的感受,並就兩岸未來融合發展提出了港台青年誠懇務實的意見和建議。同時,她也分享了自己曾經作為交換生到台灣世新大學新聞系交換學習的經歷。她認為,大陸的飛速發展為兩岸三地尤其是台灣青年創造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不論是其龐大的大陸市場,還是強有力的政策支持,亦或是一帶一路引發的中國企業走出去熱潮對國際化人才的需求,都給我們的台灣青年創造了很好的條件。正如今天的研討會主題一樣,“敢夢、勇拼”,年輕就是資本,沒有歷史包袱,有夢就要去闖。

中評智庫青年南台灣訪問團一行於9月24日至30日期間,到訪高雄、屏東、台南、嘉義等地,舉辦第五屆中評智庫青年論壇、中評智庫思想者論壇,並拜會台灣藝術研究院、高雄師範大學、中山大學、屏東大學、成功大學、中正大學等高校智庫,與智庫研究員及青年學者展開深入交流。

中評智庫青年南台灣訪問團團長為中評智庫基金會聯絡部主任、副研究員林艷,團員包括中評智庫基金會助理研究員兼分析師金裕超、張爽、秦正陽。 (李漢揚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