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院】從大腦神經科學談團隊合作 洪蘭蒞臨管院薪傳講座

從大腦神經科學談團隊合作 洪蘭蒞臨管院薪傳講座

管理學院校友會10月14日邀請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創所所長、現任多所大學講座教授的洪蘭老師蒞臨薪傳講座,以其專業領域切入管理領域,與在座管院師生、校友及民眾談團隊合作。從大腦的「鏡像神經元」出發,談論生物以群聚為生存之道、團隊中的溝通與領導及面對壓力的調適方法,過程中除了解釋許多行為來自於大腦神經元的影響,她分享的許多人生金句,更讓這場論壇兼具知識和知性。

群體活動為生存 模仿是最原始的學習

 

「即使是族群裡最強壯的野狼一旦被盯上,也會變成首要的掠食目標」洪蘭說,通常被掠食的會是族群裡最瘦弱的對象,但一個在最強壯野狼身上塗紅漆的實驗中,結果是最「醒目」的個體最容易變成目標。群居生活是大部分生物的生存之道,而為了融入群體就會產生模仿行為,洪蘭再舉例:一個出生40分鐘的嬰兒已經會模仿大人吐舌、嘟嘴的動作;養鴨主人把小豬跟鴨子一起養,後來每天會跟鴨子划水兩小時。

洪蘭從科學的角度解釋,我們之所以會模仿他人,是來自於大腦中的「鏡像神經元」驅使,並與行為互相影響,而且不見得是要實際做出動作,只用想的、看的也能造成神經元的改變,並影響生理或行為,正如古言「見人吃飯喉嚨癢」的說法。

凡事都會產生壓力 但常常來自於誤判

 

團體活動會產生歸屬感,而任何超越你能力的事情則會產生壓力。經營企業不可能避免壓力(因為沒有事情是沒有壓力的),因此我們能做的是去想如何解決困境,而不是自怨自艾讓自己越來越負面思考,根據實驗,一直往壞處想的人,他的負面情緒神經元就會更壯大,也更容易對事情悲觀。況且有時候,很多壓力的來源其實是來自於對人或情境的誤判。

講師簡單以一張花豹追逐羚羊的照片來說明,這樣的情境會使人產生預期到一場殺戮的壓力,然而再看到下一幕竟是花豹和羚羊玩了起來,乍聽之下有點不太可能,但追溯到動物的本能:牠們只有飢餓的時候才會掠食其他生物,就會顯示出我們對事情的錯誤判斷,確實可能會產生壓力。「下雨了,就把傘打開」日本經營之神松下幸之助這樣處理壓力,順應而為便可使心中糾結迎刃而解了吧!

眼睛是假的鏡子 你只會看到你想看到的

 

洪蘭接著談到團隊合作中最重要的事之一:溝通。她舉例曾在坐車時把路邊招牌「都柏林」看成「郝柏村」,她解釋看錯的原因除了通過視線的速度太快,更大是來自於背景知識的不同,如當下郝柏村正是媒體紅人,三個字出現在生活中的頻率很高而影響了判斷,只因「大腦會用推論的方式去填補記憶中的漏洞和細節。」也就是說「你的背景知識(後天認知)決定你如何解讀所見。」同理以傳話實驗來說,一句「上山打老虎」經過幾個人傳遞,傳到最後一個人耳裡卻變成「三隻大老鼠」,這個結果也意味著在團隊合作中,直接溝通的重要性。

天時地利人和 人和最重要!

 

講團隊,必有領導者,「成功的人把自己放對位置,成功的領導者把別人放對位置」好的領導者懂得閱人之才、激人之志,團隊成員受到尊重與肯定自然就會認真做事。而領導力是價值觀信仰和方法的綜合,並非天生具備、是可以培訓出來的一種能力,一個好的領導者要有專業知識和勇氣做決定,做了決定更要衷於所選並承擔後果,而管理即身體力行去影響別人,帶人要帶心,領導者以身作則首重「誠信」,股神巴菲特說建立聲譽要花20年,毀掉它卻只要5分鐘,想想這句話你的決定就會不同,每個決定都要對自己的良心負責。

從大腦神經元談行為,從壓力、溝通、領導談團隊合作,洪蘭老師以淺顯的案例和許多名言金句帶給大家一趟精彩旅程。中山管院自2010年起舉辦多場「薪傳講座」,邀請不同領域的專家名人蒞院分享,不僅提供學生一個學習他人寶貴經驗的環境,也促進管院校友的交流,凝聚「中山人‧一家人」的情感。

洪蘭教授
洪蘭教授分享
管院校友會陳英傑會長致詞
管院葉淑娟副院長致詞
講座現場
觀眾認真聆聽
葉淑娟副院長致贈獎座給洪蘭教授
會後大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