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學習角落】111-1學期第三場講座-「What makes people Taiwanese? 如何讓人變得『很台』?」

管院國際交流暨認證辦公室於10月26日辦理111-1學期第三場英語學習角落講座—「What makes people Taiwanese? 如何讓人變得『很台』?」,邀請擔任過ELTA(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Assistant)教育部英語教學人才計畫的講師白驪天(Ari Blenkitni),帶領同學一同用英語探討國際及社會時事。此次主題是如何讓人變得「很台」,內容主要圍繞台灣的身份認同是如何建構而成,以及台灣的歷史源遠流長,亦受過荷蘭、明清、日本等國家殖民,加上外省及原住民的文化,才融合成現在的台灣。

英語學習角落講師白驪天(Ari Blenkitni)說明講座主題

Ari 以「大家認為台灣是一個島、地區、國家還是一個概念?」詢問作為開頭,多數同學都認為台灣是一個國家,因為台灣有自己的軍隊、貨幣、語言及文化,是一個可以獨立運作的國家,在國際上亦漸漸備受重視。「台灣與其他國家有什麽分別呢?」有同學表示台灣這個島國的歷史深厚,有多元的本土及原住民文化,其他國家縱有相似情況但並不完全一致;面對中國和美國的角力,台灣現在亦備受多國關注及影響;在飲食文化方面,不少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都會刻意前來台灣的夜市吃喝玩樂,以上種種都是展現台灣獨特性的例子。

講師Ari 帶領同學討論台灣文化

語言作為文化的重要載體,對於身份認同來說是不可或缺的。Ari 帶領同學們用英文更深一層討論「語言」,近來國立中山大學致力推行國家雙語教育政策,有同學認為雙語教育或會為學生帶來壓力,尤其是在普遍台灣學生的英語根基未夠穩固的情況下,他希望英語教育可從幼兒園開始,為日後的兒童學習英語打開方便之門;亦有同學表示雙語教學政策為有意學習英語的學生提供充足資源,協助其提升台灣學生的競爭力。然而,即使英語的地位提升,同學們普遍亦重視台灣原來的語言,因為母語在生活中佔絕大部分,亦是維繫彼此的重要橋樑。

同學積極回應問題

經過這節課堂討論,同學們以英語表達自己對自己身份及國家的理解,以及了解到外國對台灣文化的印象。課堂上曾提及一些比較深奧的概念和詞彙,如台灣帝雉 Emperor pheasant 、布袋戲 Taiwanese puppet show 等非日常用字,但對同學來說,這些字詞對於與國際學生交流,甚至對推廣台灣文化尤其重要。近年台灣在國際舞台更為顯眼,優厚的學習環境亦吸引不少海外學生前來交換及就學,這節課程鞏固並提升了同學們介紹台灣文化,甚至表達自己身份認同的語文能力

想了解更多講座資訊,歡迎來信詢問-管院英語學習角落專用信箱: engc@cm.nsysu.edu.tw

(社會系 徐考澧 撰稿/ 管院編修)

同學表達自己對台灣概念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