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世哲:不景氣,裁員就有用了嗎?(天下雜誌)

2017-03-31/天下雜誌/陳世哲

圖片來源:黃明堂

當經濟不景氣的時候,老闆的第一個動作通常是「裁員」!為什麼經濟不景氣就裁員?經濟不景氣是誰的錯?是勞工、老闆、還是政府?經濟不景氣似乎不能歸責於勞工,但為什麼勞工通常是第一個遭殃的人?

1980年代,日本的「終身雇用制」(permanent employment)被認為是日本企業成功的主要因素之一,這跟美國的「雇用自由」(employment-at-will)的做法完全不同。美國企業在經濟不景氣時,老闆可以隨時請員工走路,但是日本企業就像父母照顧小孩一樣,不會隨意解雇勞工,相對地,勞工也不會隨意離開企業。

寧願帶著員工種菜也不裁員

這兩種截然不同的制度,背後都有其邏輯。一個有名的例子,大衛.藍迪斯(David Landes)在《華麗家族》一書中提到,日本豐田家族(Toyota)在二次世界大戰後,因為沒有車子可以生產,就帶著員工種菜,仍然很實際地照顧員工。員工沒有離職,老闆也沒有裁員,這就是「工作權保障」的實際案例。

再來看看美國的雇用自由制度。在美國,企業老闆在人力的調整上,有很大的決策權,在經濟不景氣時,為了節省公司成本,老闆常常採用裁員方式。他們的邏輯是:勞工找到好的工作,隨時可以辭職離開老闆;老闆當然也可以在不需要勞工的時候,隨時請勞工走路!這是勞資平等的邏輯,聽起來也不是沒有道理。

日本和美國是兩個相當不同的勞資關係邏輯,那麼該如何來看待勞工工作權保障的邏輯呢?最大原因應該是勞工屬於弱勢一方,無法對抗強勢的老闆。經濟學提到的勞工是風險趨避者,老闆是風險追求者或中立者,因為在不景氣中勞工對於被裁員的風險承受力,比起老闆簡直是天壤之別。在經濟不景氣中,勞工更需要獲得保障。

先保障員工飯碗,才能保障企業發展

讓我再談談,經濟不景氣裁員節省人力成本,真的能讓公司更好嗎?答案並不盡然。美國史丹佛大學知名學者傑佛瑞.菲佛(Jeffrey Pfeffer)在1996年出版的《運用人力資源創造競爭優勢》(Competitive Advantage through People)中,從美國上市公司中找出人力資源管理的最佳實務(best practices),發現在1972到1992年間獲利最高的上市公司中,最重要的一個人力資源管理實務是給予員工「工作權保障」(job security)。很多研究其實都指出,裁員並不會帶給企業長期獲利,給予員工工作權的保障,反而是企業獲利的保證。

如果大家還記得,2009年台積電的裁員事件,導致當時執行長蔡力行去職,張忠謀回鍋執掌台積電。台積電的政策是,只要你努力工作,績效不是後段班,工作本身就有保障。台積電的高績效應該跟這樣的人力資源政策,有很大的關係。

勞工為什麼需要工作權保障?因為勞資之間不平衡的權力關係,勞工身處弱勢,所以需要保障。老闆如果能夠體認到給予勞工工作權的保障,勞工能夠感恩於心,回饋於工作上,對於企業的發展會帶來正面的影響。

(作者為國立中山大學管理學院院長)

參考文獻

David Landes,2007,華麗家族,時報出版社
Jeffrey Pfeffer,1996,Competitive advantage through people,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