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念平台-台灣EMBA教育20年的省思與挑戰(中時電子報)

2016-05-25/工商時報/陳厚銘(台灣大學國企系教授)

台灣EMBA教育發展至今已邁入第20個年頭,台大EMBA正歡欣鼓舞的慶祝20歲生日,一連串慶典系列活動熱鬧展開,包括論壇、運動賽事、以及大型慶祝晚宴。20年來台大已累聚了3,000位EMBA校友,這些校友是台大的資產,也是社會的期望,期望他們對台灣經濟能有卓越的貢獻。

然而在台灣正面臨產業轉型升級的挑戰,出口連15黑已創下台灣歷史最長衰退紀錄的當下,這些EMBA菁英們並沒有充分發揮提升效益,著實有些糟蹋了這個菁英薈萃的平台。

因此,中華談判管理學會與台大全球品牌與行銷研究中心近日在台大管理學院聯合舉辦「台灣EMBA教育的省思與挑戰」論壇,深入探討這20年來台灣EMBA教育的成長歷程與遭遇的困境,並思考台灣未來EMBA教育的政策發展方向。論壇由台大會計系名譽教授蔡揚宗主持,政治大學科管與智財所溫肇東教授和筆者擔任主講。

論壇中,溫肇東教授引用美國Mintzberg教授批評哈佛大學「用錯的方式,錯的內容,給錯的人」來評論目前台灣的EMBA教育,思索應該培養EMBA學員的技能還是態度。他指出「害怕已知(fear the known)」、「管理不確定的未來」,是領導者必須具備的本事,可惜台灣EMBA教育正好較缺乏這項課程的提供與設計。筆者亦針對EMBA應該「培養未來產業領導人」或是「教育現下產業領導人」進行分析,以為總裁和高階經理人的需求與訓練必須是不一樣的,目前大陸中歐國際工商學院依照不同背景的EMBA學員設計具客製化的課程,便是較優的他山之石。

2015年《Cheers雜誌》曾針對台灣3000大企業經理人進行「EMBA就讀動機調查」,結果發現前兩名是「學習不同領域的運作與新發展」和「建立人脈」,分別為77%及74%。這正可以解釋為何現今台灣EMBA活動大部分是以打球、聚餐等休閒娛樂活動為主,而產業論壇與知識活動比例相對不足的原因。

EMBA進修成效一直被廣泛討論,有些負面個案還被拿來以放大鏡檢視。最近EMBA更流傳著「四不一沒有」的說法─不要相信老師、不要相信課本、不要相信同學、不要相信自己;管理的最高境界是沒有管理,無招勝有招。

其實有不少企業主或高階經理人就讀EMBA後,創造了他們事業的高峰。尤其是企業家第二代,藉由EMBA平台吸收管理新知、建立廣大的人脈關係,對擴展他們的事業版圖頗有幫助。一般而言,就讀EMBA不單只是「學習不同領域的運作與新發展」和「建立人脈」,更重要的是學習如何領導統御,如何治理公司、管理不確定的未來,並善盡社會責任。

筆者觀察,各校的高階經理人就讀EMBA後的事業發展情況不盡相同。以中興大學EMBA為例,大部分的高階經理人修讀EMBA期間或畢業後,都留在原來的公司工作,並且快速獲得升遷機會;而到台灣大學就讀EMBA的學員,有頗大比例在就讀期間或畢業後,即離開原職轉業或自行創業。

當前台灣EMBA教育正遭逢招生生源不足、國際化困難,且又缺乏足夠的本土經典教材等困境;EMBA課程與台灣產業的連結度不夠,沒有精準型塑台灣的在地化特色,也缺乏明確的教育中心思想與願景。就讀EMBA對事業營運績效的因果關係雖然難以衡量,但是對新知識的取得以及如何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是有幫助的。

在台灣EMBA教育邁入第20個年頭的今日,讓我們一起努力與反思,為台灣經濟起飛與轉型重生找尋Total Solution,找尋台灣EMBA教育的根本之道,擴大EMBA管理教育的社會影響力,共創價值、共善社會。

台灣加油!

(工商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