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生學以致用 23歲李佳穎提高新藥吸收效果(聯合報)

2019-06-11/聯合報/記者潘乃欣

少子化致大學教職減少,教育部成立博士級研發人才培育支持系統,包括103學年度推動的「產學合作培育博士級研發人才計畫」,以及107學年的「大學產業創新研發計畫」,至今共554個博士生加入,讓博士生畢業前就能結合所學與產業需求。23歲生化博士生李佳穎透過計畫與藥廠合作,運用研究成果提升新藥的生物可利用率,讓人類和動物都更好吸收。

高教司科長李惠敏表示,產學合作培育博士級研發人才計畫提供學生每人20萬元獎助學金,5年共407名博士在學生參與;大學產業創新研發計畫則是以教師研究團隊為申請單位,教育部擇優補助學校研究經費,計畫啟動一年即吸引147名博士在學生加入。

教育部政務次長劉孟奇表示,一直以來,讀博士的想法就是要進學界服務,但隨社會環境變遷,社會對博士的需求還是在,只是要從教職轉向產業界和非營利組織,學校培育博士的方式也就和過去不同。

23歲的國立台灣大學博士生李佳穎,大三時就規畫跳過碩士直攻博,目前就讀台大生化博士班一年級。她研究藥物遞送系統,並與祈瑞新藥公司合作,將藥廠已經開發卻無法溶解於水的藥物,搭載上她參與研發的奈米粒子藥物載體。她的研究成果提升藥物的生物可利用率,讓人類和動物都更好吸收。

李佳穎說,她在接觸產研計畫前,完全不想在台灣念博士。教育部計畫的誘因是讓她跟產業接觸,能夠直接跟產業面對面溝通,了解他們的需求。

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產學菁英博士學程三年級生蕭崴仁說,台灣聘用人資管理博士的企業少,但博士能協助企業做全盤的人力資源系統規畫,發揮所長於解決問題,並積極分享智慧。他的指導教師曾問他「真的要讀博士嗎?博士不只是辛苦而已,是痛苦。」他表示,年輕時先選擇痛苦是很幸福的事。

蕭崴仁已協助醫材業、營造業建立人才系統,日前也因應中國大陸福建等地區對台灣人才的需求,投入當地一家高端衛浴公司兩個月,建立實習計畫。他表示,台灣中小企業面臨找尋基層員工和技術人才的瓶頸,最需提升招募策略,頻繁與年輕人溝通企業文化,同時也要積極與學校建教合作,趁早綁定合適人才。

劉孟奇說,博士級研發人才培育支持系統讓博士生在寫論文的階段就需接觸產業界,撰寫論文也從產業視角提出問題。提早和產業接觸,讓一些博士生畢業前就幫公司建立新部門,甚至創業。

博士生蕭崴仁。記者潘乃欣/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