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室裝冷氣 火燒島下的無奈(蘋果日報)

2017-10-17/蘋果日報/彭渰雯

中小學是否應當裝冷氣的議題,因為通過國發會「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的提案,而獲得重視與討論。

有人說裝冷氣違反「節能減碳」的國際潮流,其實在全球暖化威脅愈來愈迫近的今日,特別是向來不夠重視都市熱島效應問題的台灣,裝冷氣恐怕已成為不得不為的氣候變遷「調適」作法。減緩碳排放和能源消耗的責任,不應由(公立)中小學孩童與老師承擔。

小學裝冷氣的議題不僅在台灣正熱,紐約市政府今年4月剛宣布,將在5年內投入2800多萬美元,讓全市所有公立學校教室都裝上冷氣,其緣起其實是過去2、3年來紐約市推動的「參與式預算」中,許多社區高票通過的提案都是「教室加裝冷氣」,讓市議員注意到這個需求,進而在議會發動提案。

已成社會公平議題

而提案的理由很簡單,其一就是教室「熱到讓孩子無法學習」,另一則是有錢社區的學校會自己加裝冷氣,而沒錢的公立學校孩子卻必須忍耐這樣的溫度,這是社會公平的議題。

身為小四與幼稚園孩子的母親,筆者也早在家長LINE群組中與其他家長討論冷氣議題,因為孩子們今年換到一間新建教室,但有通風不良的問題,加上整體氣溫高熱,班上已經有同學熱到全身長痱子,老師和孩子們則是整日汗流浹背。紐約市的溫度其實比台灣低了不少,其去年6月的最高溫是28度、最低溫14度。而筆者所居的高雄,去年6月最高溫32度、最低25度。當政商權貴可以開會時穿西裝也不怕中暑,大學生或上班族也多在有冷氣的教室環境上課上班的同時,我們為何能坐視已經夠易心浮氣躁的小朋友,上學就要忍受悶熱的煎熬?

冷氣是非常消耗能源且製造熱島效應的元兇之一,以之作為氣候變遷的調適手段,是諷刺也是無奈。如果不是長久以來開發導向的治理模式,造成都市水泥叢林化、土地難以呼吸透氣,今天小學或許不會淪落到要靠裝冷氣來降低4、5度之地步。

但即使裝了冷氣,並不表示要整天開冷氣,我們應將開冷氣轉化為環境行為教育的機會,在室內溫度超過一定基準(例如30度)才開,並且以維持室內28度、減少悶熱並維持乾爽狀態為原則,也不至於有許多家長擔心的室內外溫差過大問題。

勿由公立學童承擔

做為支持環境生態永續的家長,我們更期待校園裝冷氣的議題要拉高到國家發展層次進行檢討,超越口號與宣示,產出真正讓環境永續的政策行動。中觀層次的校園校舍生態化與各式綠建築設計,也非常重要。但在國家發展典範和校園重新設計尚不見積極改變之前,也不應由公立中小學童承擔暖化這個全民甚至全球的共業。也許,可以規定所有公共場合冷氣最低開到27-28度,來抵銷中小學開冷氣所增加的碳排放。

家長、中山大學公事所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