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管所】TAOM-「淺談經驗抽樣法在組織人管研究之應用」於3/11完美落幕!

2022-03-11 / 人管所新聞
【人管所提供】

台灣組織與管理學會於3月11日(五)邀請到紀所長來為各位學者、師長及同學們分享「淺談經驗抽樣法在組織人管研究之應用」。所長從事經驗抽樣法已有十多年,有著豐富的經驗與紮實基礎,今天的講座帶著與會的大家一起了解「經驗抽樣法ESM」這個身在組織人管領域不能不知道的重要研究方法,同時也為台灣組織與管理學會在今年度的第一場線上講座活動揭開序幕。​

​經驗抽樣法ESM在近年來廣為研究者使用,然而資料要求卻是越來越嚴格。首先,所長從過去至今耳聞的江湖傳說帶出主題,以詼諧的方式慢慢進入正題。研究者在從事組織人管的相關研究時的第一要務是必須先知道什麼理論及哪些經驗是需要用到經驗抽樣法來衡量的,必須理解為什麼要用ESM,反之為什麼不用ESM。

​一般而言,當研究者想要捕捉受試者當下最直接的經驗、感受、想法、情緒與態度等等面向,就必須使用到經驗抽樣法,這個量測方式的最大的特點是需要密集且重複多次施測。正是因為提高衡量次數才能夠準確測量到想要衡量的構念、讓現象有足夠時間發生,簡單來說把衡量時間拉長以測量變異!使用SEM的理論概念例子,例如:情緒或態度的概念本質,這樣不會短時間有高度變化的特質或構面就必須使用經驗抽樣法。以及像是資源保存理論應該要以個人間層次去衡量。​​

【經驗抽樣法的三種類型與兩大層次】​

類型:​

  1. 時間導向的ESM:以時間間隔的方式讓受試者填答​
  2. 事件導向的ESM:在特定事件發生當下馬上進行問卷填答​
  3. 一天分好幾個時段隨機送出訊號給受試者,提醒受試者進行填答​

層次:​

  1. 個人間層次:也就是短時間不太會改變的概念,總共需發一次性問卷即可,比較對象是不同的人跟人之間。​
  2. 個人內層次:每天都會改變,需要經多次衡量才能捕捉到行為或現象改變帶來的影響,比較對象為:同一個受試者跟自己比較,特別是有發生特定事件跟沒發生特定事件兩種情況下來比較當中差異。ex.十天的填答中有幾天分數較好,然而某幾天分數較差,從分數差異中研究背後根本原因。​

【傳統問卷調查法的不足之處】​

  1. 衡量不出來:一般會假設所要量測的現象是穩定不變的,如此基本假定便會忽略概念、現象的變異與高低起伏。​
  2.  回憶誤差:由於受試者在回想經驗時,花費時間過長,容易導致受試者傾向以整體性或新近的表現及印象去評估所要量測的題項,而出現偏誤,因此我們可以說,問卷調查法僅能衡測量到整體性概念因為產生效度問題。​

【ESM帶來的好處】​

  1. 請受試者個別去回想每天的分數:填答分數會有高低起伏產生變異,此變異情況正是研究者特別感興趣的地方。​
  2. 降低共同方法變異的問題:如創造變數之間的間隔;避免情緒造成的CMV 問題—提供社會期許/防衛心態/負向人格特質/猜測答案的改善方式:以「group mean center 」做分數轉換時,可以減少個人變異個人傾向的影響,因此前面提到的個人傾向就有機會被排除掉。​
  3. 讓研究分析層次跟構念的理論層次一致,避免研究謬誤:某些特定情緒行為、動機或態度會隨每日的工作時間而改變,若將其視為是一段時間穩定不變的變數,則可能會導致理論和分析的結果脫鉤。​

【使用ESM時機】​

一般在工作態度行為領域之下會需要使用到ESM的相關研究主題,諸如:工作情緒、情緒勞動、每日工作的各種事件、下班後工作/休閒活動或恢復行為與睡眠、每日工作經驗像是工作滿意度擴組織公民行為等等、工作壓力與每日身心狀態的影響以及領導者的每日領導行為(非型態):領導者行為會隨情境事件所影響。這些範疇的研究都有機會接觸到經驗抽樣法。​​

【ESM注意的事項】​

時間導向的ESM:設計密集且重複量測,需要收集兩到三週的資料。
事件導向的ESM:5-15個事件尤佳。
跨天數的研究中需特別注意受試者休假、請假、班次調動等等情形,若忽略這些情況可能會嚴重影響資料品質及導致效度上出現問題。​
研究發生機率很低的現象,如顧客不當對待,就要多量幾次事件,讓事件發生機率提高。​
長版問卷(量表)沒人想做:降低受試者負擔,避免題目太多,可以從核心面向挑選題目或參考過去研究者挑選採用的題項。​

【刪題選題】​
保留每日工作或每次互動中發生的題項。 要有前測樣本,先收短本問卷再用完整題項的版本看兩者之間的相關性以確保收斂效度是好的​。

​講座的尾聲,所長最後提出幾篇研究供與會者參考,大多是經驗抽樣法的先驅及前輩的標竿研究。在所長詳細且完整的解說過後大家也掌握了這些經驗抽樣法的相關研究資料,相信經過後續的精進研讀,大家能更加了解近年來備受重視的ESM研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