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座談巡迴系列/黃天牧:金融科技兼顧數位正義(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與中山大學共同舉辦「邁向金融科技新紀元」校園講座,中山大學財管系主任王昭文(左起)、金融總會秘書長吳當傑、中山大學管理學院院長黃三益、金管會主委黃天牧、集保結算所董事長林修銘、經濟日報總編輯費家琪與學生們合影。記者劉學聖/攝影

2021-05-18 經濟日報【 吳秉鍇/高雄報導 】

面對金融科技的新紀元,金管會主委黃天牧表示,監理機關所扮演的角色是要公平地對待金融與科技業者,不能影響到金融秩序和穩定。今年世界經濟論壇(WEF)把「數位資源過度集中」、「數位落差」列為全球十大風險內,金管會將正視所衍生的數位正義等問題。

經濟日報主辦金融座談巡迴系列,5月5日在中山大學舉行今年第三場校園講座,主題為「邁向金融科技新紀元」,金管會主委黃天牧以此題發表演講,同時邀請金融總會秘書長吳當傑、集保結算所董事長林修銘、中山大學財務管理系主任王昭文等人共同與談。

本次校園講座由經濟日報與中山大學共同主辦,金融總會、集保結算所協辦。

黃天牧在演講時提到,面對金融科技發展,監理機關要公平地對待金融業者與科技業者,因為所提供的商品不論是支付或是區塊鏈服務、雲端服務、AI服務,將有助於提升金融服務效率,滿足民眾的需求。

但這些新商品與服務,如何讓它不影響金融秩序和穩定,也不影響投資人、消費者的保護,是主管機關要特別注意的,也不能出現監理套利。

他表示,世界經濟論壇每年都會提出「全球風險報告」,列舉十大風險,近五年大多是氣候變遷、生物多樣性等問題,令人意外的是今年把「數位資源過度集中」列為第五個風險、「數位落差」為第六個風險。

他提醒各界應關心在數位轉型過程中的數位正義問題、個資隱私保護問題,同時也有數位不平等狀況,這是主管機關要面對的,要用更多的金融教育和素養,讓民眾都有機會取得更多數位知識與能力。

黃天牧說,數位轉型在去年的疫情中被凸顯,居家辦公以及遠距教學變成大家要面對的新常態。

他建議身為Z世代的學生們,在求學過程必須培養數位能力,這不只是讓學生可以更適應新時代,也更有競爭力去實現生涯規劃。

他也強調,金融科技轉型不是僅僅只有金融業或是監理機關的事情,而是整個教育體系或者是勞工的訓練體系,都需要同時進行。

隱私規範 彰顯人的價值

看科技發展和運用,金管會主委黃天牧認為,包括主管機關、業界,對於科技發展和轉型要有認知,「科技必須為人所用」,而不是「人被科技所用」,最重要的界線應該是人類的道德規範。

黃天牧說,講科技,不要只是想到獨角獸可以賺很多錢,如果這個科技能夠在最簡單的服務中,滿足更多弱勢民眾的需求,這就是一種溫暖,就是一種感動,可能比帶著科技能讓人賺多少錢更有感覺。

黃天牧也提到個人隱私的議題,他以歐洲為例,幾年前訂定民眾的資料保護機制,對資料運用、攜帶都有嚴格限制,造成非歐洲國家的廠商或是金融機構受到限制,並增加法規成本,但彰顯了人的價值。

他認為,我們要超越科技,不是被科技所宰制,甚至成為被取代的一環,就好像250年前瓦特發明蒸汽機,使得許多工人失業,造成社會不公平,「我們要有像歐洲的高度,保護做為『人』的東西」。

黃天牧進一步說,歐洲最近正在草擬人工智慧的管理法規,但引發反對聲浪,許多業者抱怨將導致廠商更沒有競爭力,因為監管範圍涵蓋基礎建設、銀行貸款等,例如使用臉部辨識,必須提出從哪裡得到客戶的臉部資料、會如何運用。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其實是人類最基本尊嚴;否則在科技萬能運用下,人的倫理、尊嚴和道德會被淹沒。

黃天牧引述蘋果執行長庫克2017年在麻省理工學院畢業典禮上的演講內容,「我不擔心人工智慧想的跟人一樣,但我擔心人想的跟電腦一樣」,雖然很精明,但沒有溫度、感情、同理心,如果是這樣,科技發展反而會帶來災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