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傳所】揭開媒體的本質 從媒體識讀開始

資訊發達的社會下,每天接收到的訊息數以萬計,其中內容的好壞與真偽,你真的能夠分辨嗎?對於媒體亂象又該如何應對?近年國人漸漸意識到媒體識讀的重要性,卻仍是一知半解。為此,本院行銷傳播管理所與西灣學院特別合辦「媒體識讀系列講座」,邀請多位該專業領域的學者與講師,透過校園演講、互動交流,讓學生暸解面對媒體時須具備何種個人認知與素養,提升媒體識讀能力,當個耳聰目明的閱聽人。此系列講座共有三大講題,依序為:「亡國感的逆襲」、「媒體這麼爛,我該怎麼辦?談媒體素養與媒體監督」以及「受夠了假新聞,但你知道多少?」吸引各院所的學生與教授參與。

講座第一場邀請到長期關注社會運動與人權議題的張娟芬女士,以「亡國感」為主軸,談臺灣因面對來自境內、境外各種壓力及政治情勢的不確定,瀰漫著一股名為亡國感的集體焦慮,並從業界、政治、經濟、國防、兩岸、文化、媒體等層面,由淺至深解析近年台灣與中國的態勢與影響因素。張娟芬表示,世界原不存在已經寫定的未來,在沒弄明白事情真相前,不要杯弓蛇影、亂生疑惑。臺灣的前途仍在於珍惜民主的人們能夠發揮多少能量,對中國因素的作用力展開逆襲。她說到:「自由不是天上掉下來的,若不守護,終將會失去。」強調亡國感並非黨派傾向,而是種民主意識。期許人們更積極思考臺灣的機會在哪裡?臺灣的價值又是什麼?在媒體與社會現象中,找到對民主的自覺、共同存續的基礎,並願意為之奮戰。

第二場講座邀請台灣師範大學大傳所的陳炳宏教授講述「媒體」與「閱聽人」間的微妙關係。他強調,現今媒體不再只是被當作賺錢的工具,而是爭權。廣義來說,如今媒體要爭的是政治、經濟、意識形態的「權」。因此報章雜誌靠銷售量、網路內容靠點閱率的變相操作綁架了媒體、間接控制媒體走向。陳炳宏表示,學理上讓媒體變好的方式有三種:自律、法律與他律。讓媒體自律的方式顯然已不可期待;而透過公民團體檢視的他律,多年來一直被扣上烏托邦的帽子;若由政府立法規範,又存在很深的疑慮,除非獲取人民同意,否則不應輕易授權政府將手伸及媒體。最後陳炳宏呼籲:「唯有推動媒體素養教育,讓人民清楚瞭解媒體在民主社會扮演的角色,並構建屬於自己的新聞事實,面對『爛媒體』時,才能雍容不迫、聰明應對。

而談到媒體,媒體亂象已是既存事實,尤以近年假訊息充斥最為嚴重。第三場講座邀請自由時報總編輯鄒景雯以「受夠了假新聞!但你知道多少?」為題,在中山通識教育講座發表演講。身在一個資訊易得的時代,資訊的「質」比「量」顯得格外重要。鄒景雯提到早在100年前共產革命時代,中國就極為擅長製造假消息、假行動來影響攻擊對象。另舉1994年中國情治單位編造攻台計畫假消息,傳至台灣後被媒體引用,即便發現破綻,也早因媒體在未求證的情況下報導造成社會恐慌。鄒景雯表示媒體途徑的改變一體兩面,內容自產的好處是去中心化、豐富多元;而壞處則是管理薄弱、品質下降、意見分歧等。她強調,任何以假亂真、斷章取義的訊息,隨手轉發都可能引發蝴蝶效應,影響個人和社會群體。而面對假新聞,我們該如何公正、清晰的判斷真偽呢?值得一再省思。

在後真相時代,媒體識讀力已成為必須具備的基本知識,「耳不聰、目不明」的閱聽人很容易受大眾傳播媒體操弄而不自知。此次「媒體識讀系列講座」之目的在於從媒體素養增進與自我認知暸解兩方面雙管齊下,才能避免掉入資訊陷阱,真正提升公民素質。(行銷傳播管理研究所葉芸含撰稿)

「媒體識讀系列講座-亡國感的逆襲」合影
陳炳宏教授談述媒體之道
【媒體識讀系列講座受夠了假新聞!但你知道多少?】大合影。左起為中山大學西灣學院院長蔡敦浩、校長鄭英耀、自由時報總編輯鄒景雯、副校長黃義佑、行銷傳播所所長蕭蘋。(截圖自/自由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