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雅靖:管制言論自由的界線(蘋果日報)

2017-04-08/蘋果日報

網路上假新聞猖獗,影響大選甚至影響社會秩序,備受關注。「事實查核」、「關鍵字查核」、「第三方獨立的新聞驗證機構」機制紛紛出籠,矯反為正的聲響隆隆。也有專家學者提出由公廣集團擔任具公信力的「新聞驗證機構」來把關。此等企圖固然良好,但有關言論自由的內容或機制之管制,需考慮是否限縮了其他人的言論自由。
言論自由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一向被視為追求真理之最終目的及手段。然而,人不可能永遠不犯錯,被限制的言論可能某部分是錯誤、某部分是真理。

言論自由是保障各種意見互相激盪、互為補充,來幫助公眾參與決策,維持社會穩定的手段。如果今日一篇網路言論,批評希拉蕊花了600美金(約台幣1.83萬元)剪頭髮,又資助華盛頓一家披薩店「彗星桌球」經營兒童色情團體(2016年12月4日美國一名男子據網路假新聞報導,朝該披薩店開火),希拉蕊花了600美金理髮是真,經營兒童色情團體是假。那這則言論該被刪除嗎?

事後罰避寒蟬效應

網路假訊息是不實言論,自然不受言論自由保障。很多時候,一則網路言論參雜事實、非事實、與其相關評論。該拿下的是假的部分,那真的部分該管嗎?所謂的公正的審查機關儼然成為網路媒體的太上皇。公廣集團是否有這種專業人力、財力查證網路上上億的言論?很多時候,這需要查證者的專業報導、調查能力,還有很多資源的配合。言論是否違法、是否在言論保障的範圍內,連法官都得在道德規範與法律之間權衡。在現有誹謗、公然侮辱罪、違反《社會秩序法》等法律之外,對言論的內容與機制的管制需要更周詳地考慮其影響。

我們應該認清楚,網路假訊息真正可怕之處在於1、媒體不經查證,再次轉傳報導,擴大渲染力。媒體為了吸引e世代常常充斥從網路上轉報導的「新聞」,缺乏查證。臉書願意負擔起查證責任固然好,但因茲事體大,也尚在觀察如此做的後果。2、公民素養問題,導致將所有網路上流傳的言論信以為真。相信你遇過臉書與LINE上朋友傳來健康養生的訊息,本著好東西要跟好朋友分享,不加思索就轉發出去了。那些健康養生的言論一定是真的嗎?可能對某些人有效、對某些人無效,也不符合醫學科學論述吧。

跟公共事務無關者,建議還是依現行法律採事後處罰制,避免寒蟬效應。與公共事務相關者,恐怕也是事後由媒體、公民、檢調單位找出真相,才不致影響得來不易的言論自由。在這個嬰兒時期就展開滑習慣的年代,公民素養、資訊素養的教育應該要更早向下紮根,才能理解享受民主的同時,我們得到甚麼、失去甚麼、甚麼是為了自由該警覺、忍受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