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文章】唐俊華:沒明確科系目標,如何準備?財管系副教授解析學習歷程檔案5大疑問(親子天下)

2020-09-02/親子天下/作者:唐俊華

108課綱重視多元體驗與探索興趣,第一年實施過程高中生與家長可能有許多迷惘,而這些迷惘與傳統升學觀念息息相關:作了許多體驗與探索、建立了學習歷程檔案,真的對於升學與未來發展有幫助嗎?談升學與未來發展似乎很俗氣,但是又不能不談,因此筆者興起寫這篇文章的念頭,試著從大學教師的角度提出升學與新課綱多元探索二者的平衡點。由於本文內容略長,因此作者先將重點摘要如下。第一,能力可以帶著走,而且適用於多個領域,因此多元選修以「培養能力」為重、「建構專業知識」為輔。第二,不要忽略基礎學科能力的重要,學科的學習成果可以擴大未來選系空間。第三,歷程與成果並重,有了歷程就有成果,不必將成果侷限於得獎作品或至善至美的報告。

常見的問題

關於學習歷程檔案與多元選修,筆者觀察到高中教師、學生與家長有幾項常見的問題:
1.高中可能因為缺乏師資而無法開出對應18個學群的多元選修課;即使有師資開課,由於班級人數有限,所以未必每位學生皆能選上第一志願的課程。因此,選不到特定課程的學生,是否無法在學習歷程檔案中呈現與特定科系有關的修課脈絡課程,減少未來進入特定科系的機會?
2.部份高一學生尚未確定未來發展方向,不知如何選擇多元選修,只好隨意選課,上課後才發現沒興趣;如果高二甚至高三才轉往其他領域發展,已完成的學習歷程檔案內容與升學目標科系無直接關係,是否造成升學障礙?
3.學生雖然知道發展大方向(如:理工醫農、文史法商),但是沒有明確的科系目標,或者打算選校不選系,應該如何呈現學習歷程檔案?
4.學習歷程檔案內容若要獲得目標科系教授的審閱,必須通過學測這一關,如果高三學測沒有考好,只好退而求其次往第二志願,但是學習歷程檔案以第一志願科系為目標來鋪陳,會不會讓高中三年的努力付諸東流?
5.學習歷程檔案應該偏重歷程或成果?究竟該上傳什麼成果才會獲得大學教師的青睞?

多元選修以培養能力為重

筆者建議:多元選修以培養能力為重、建構專業知識為輔(為避免誤解,在此必須強調:高中的基本學科知識仍然很重要,前述的專業知識是指大學特定科系的知識)。重要的能力可適用於多種領域,若學生在學習歷程檔案呈現出培養某些能力的脈絡,可使學生未來選系空間更寬廣。而且,這些能力或許可以在學測與面試中用上,讓多元選修不只用於探索興趣,而是可以藉由課程設計來幫助學生面對學測與面試關卡。

究竟哪些能力是大學端普遍看重的呢?大學教師領域多元,不會所有教師重視的能力皆一樣。因為筆者是財務領域的教師,所以從財經與管理學群的角度來討論,讀者可舉一反三,思考理工、文史、醫農、法政、大眾傳播等領域重視的能力有哪些,或者想想以下提到的能力,其他領域是否也會同樣重視。

為了讓內容更客觀,我試著彙整部份頂大商管領域研究所推薦函要求評估的能力。筆者至中山大學任教以來,經常幫學生寫推薦函推甄研究所,部份推薦函要求推薦者勾選申請人的各項能力達到何種水準。經過整理後,有幾項能力重覆出現在不同研究所的推薦函指定評估項目中,於高中階段可培養者包括:口語表達能力、文字表達能力、自信與成熟度、聰明才智、創造力、團隊合作能力。

筆者認為口語與文字表達能力對於高中生最為重要。近程來看,學測有國文寫作與英文作文,學測通過第一階段篩選後通常會有資料審查與面試,大學教師在資料中可看到申請者的國文、英文成績,並且在面試時了解申請者口說溝通能力,因此口語與文字表達能力在高三就派上用場。從遠程來看,商管科系在大學4年經常在課堂中發表想法、呈現口頭報告與撰寫書面報告,因此進入商管領域科系後一定用的到口語及文字表達能力。

多元選修課沒有硬性規定的進度要求,因此可以讓學生在課堂中多練習發言、撰寫個人短篇報告,或者於學期末對全校公開發表學習成果。當學生們習慣於公開發言並獲得肯定,就會漸漸不畏懼在陌生人面前表達想法,逐步建立自信、擺脫剛進高一時的青澀模樣。而且,若學生要在短短的面試時間呈現聰明才智,除了自己的「基本學識」要足夠,也要有穩健的表達能力。至於創造力在高中階段可以解讀為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多元選修課可以鼓勵學生多問問題與思考;此外,探究與實作也提供重要的場域讓學生學習如何發現問題並解決問題。

以上內容可應用於社團活動等多元表現的成果展現。新課綱促使不少學校成立學術類社團,這是好事,但是校內傳統社團也有其優勢,例如:演說辯論社訓練口語表達與團隊合作能力、康輔社學習與夥伴一同規劃活動以及帶領活動、攝影社培養美感與練習構圖技巧、志工社從與他人互動中理解貧富差距及城鄉差距,或者體會偏鄉醫療與教育的困境,藉此培養同理心。這些社團幫助學生培養能力,但是得強調2件事:(1) 參加社團後最好能提出對應的成果(如:多次活動的準備記錄、社課學習過程記錄、成果發表會內容),讓大學教師知道學生在社團中培養了哪些能力;(2) 沒有興趣的社團,請不要勉強參加。

基本學科能力要顧

先前提到的「基本學識」並不要求高深的學問,如果高中生就會大學這個科系的很多知識,何必來申請這個系?(這裡不考慮保送大學與特殊選才。)順著這個邏輯走,即可知道大學教師不會刻意要求高中生個人申請時具備這個系的很多專業知識。

然而基本學科能力還是要有。多元選修、彈性課程及自主學習是新課綱增加的項目,許多關於新課綱的討論多著重於這三項,但是請勿忽視學科能力。學生需通過學測第一階段篩選,才有機會將學習歷程檔案呈現在目標科系的大學教師面前,而且大學教師由申請人的學習歷程檔案可以看到高中修課記錄及成績,面試時部份科系可能會問高中相關學科的學習內容,所以學科能力需維持在一定水準。

學科的學習成果可能在申請大學時扮演關鍵角色。如果高一就立志往特定科系發展,但是沒有選到相關的多元選修,可以運用學科成果來展現對於這個領域的興趣,例如:想走醫學系,可以強化化學與生物課的學習成果;想走法律系,可在加深加廣選修「民主政治與法律」以及「探究與實作:公共議題與社會探究」好好發揮。

此外,對於沒有一定要往特定科系發展的學生而言,若有上傳學科的學習成果,可以擴大未來選系空間。舉例來說,物理科的學習成果「或許」可用在電機系、物理系、材料科學系、機械系等科系;英文科的學習成果「或許」可用於外語學群、管理學群、財經學群、大眾傳播學群的科系申請。(註:因為筆者是財經學群的教師,對於其他系或學群的了解不比該系教師深入,所以特別強調「或許」二字,高中教師們可討論各學科的學習成果如何與大學科系連結。)

因此,既然每學年最多可勾選上傳6件課程學習成果,就不用自我限定只上傳多元選修的成果;若行有餘力,盡量傳滿6件,包括基本學科成果以備不時之需。

即使如此,學生不需在每個學科皆呈現具體的書面報告或實作作品成果,每科要求段考成績以外的產出會造成學生很大負擔。有些高一學生雖然未明確定位要讀哪一個科系,但是已確定往理工醫農走,不會往文史法商方向發展,因此想多花時間在物理化學生物的書面報告或自然領域探究與實作,這樣一來可能抗拒社會科老師指派的作業與書面報告。

同樣的道理,確定往文史法商方向發展的學生,可能在自然科不會投入很多心力,而是轉往加強語文或社會科的學習成果。在這些情形下,如何兼顧學生發展與教師的評分原則,需要第一線教師們再想想。筆者曾想過幾個方法,例如:開學第二或三週由學生決定是否寫個人書面報告,決定後就不能再改;學科的學期評分方式分為兩種,分別適用於有寫書面報告者以及不寫書面報告者,若擔心日後爭議,可請學生家長簽同意書。如此一來學生安排時間更有彈性,也可減少教師改書面報告的負擔。不過方法需尊重任課教師的決定,並且因學科而異,前述方法可能不適用於探究與實作、藝能、科技、綜合活動領域等要求學生有考試以外成果的科目。

新制度與傳統升學觀念平衡、歷程與成果並重

多元體驗與探索不代表高中生一定要在3年內找到並確立「就是要讀某個系」。筆者認為不少大學教師由自身經歷可理解人的興趣會變,所以不會要求學生在高中階段執著於特定科系的專業知識發展。但是,筆者也不排除少數大學教師希望看到高中生選修特定課程,為了避免「有修某些選修課就給高分、沒修就給低分」的狀況發生,建議教育部多多在大學端宣導本文開始提出的幾項問題:高中缺乏師資不易開課、班級人數有限使學生無法選上,讓大學教師們認知高中現況,別讓高中生成為資源不足的受害者。

筆者曾聽到一項說法:如果大學教師在面試問到為什麼沒有修相關的選修課,而是其他領域的選修(例如:選修課屬於工程、數理化、生物領域,但是來申請管理或財經學群科系),學生可以回答「因為作了試探,發現自己不適合這些領域,所以決定來申請此科系」。這個回答可能使部份大學教師誤解為「哦~原來本系是備胎啊!」筆者建議面試時避免反面陳述,盡量以正面呈現。

學生決定申請某個科系,多少對於此科系有一些興趣,從興趣去呈現動機,再以學習歷程檔案的課程學習成果來說明已培養足夠的基礎學科能力,並且搭配多元表現一同呈現已培養哪些學科以外的能力,試著說服大學教師自己適合這個系。

如果把成果視為能力的展現,而培養能力需經過漫長的歷程,即可理解歷程與成果同樣重要。學習歷程檔案「自主學習計畫與成果」指出成果二字,但是有成果之前,要先有歷程;高三才需撰寫的「高中學習歷程反思」,雖說是歷程反思,但是就讀高中以來的歷程就是一種成果(這句話有些抽象,或許高中教師可以體會並協助學生了解)。不是只有得獎的作品才是成果、沒有一定要至善至美;無論是學科或者多元表現成果,只要是自己用心完成的報告與作品,可以呈現自己的努力歷程與能力,在件數範圍內就上傳,以備未來申請大學提交資料給科系單位時可以有較大的彈性與空間。

結論

目前的高中生於國小、國中是使用舊課綱,9年時間在學校裡甚少有多元探索興趣的機會,對於「未來該往什麼科系發展」往往缺乏具體想法,若學生以為從高一開始在選課及學習時必須與特定科系與職場生涯連結,易引發學生與家長的焦慮。如果思考切入點改為「未來該具備哪些能力」、「這些能力如何從多元表現與課程學習成果(包括傳統學科與多元選修)展現」,或許可以擴大未來的選系空間,並減輕學生與家長的焦慮。各高中可邀請大學教師、業界人士、畢業校友分享專長領域的現況、未來發展與重視的能力,高中生藉此了解能力培養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