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進教師專訪-國際學程安大衛(David Andersson)副教授

安大衛副教授於今年八月加入中山管院,出生在瑞典維納什堡的他說,除了出生地以外,「來自哪裡」這個問題對他來說很難回答,縱然出生於瑞典,他在三個不同國家成長,也在成年後居住過五個國家,然而截至目前為止,他待過最久的地方就是台灣的台南,他笑著說:「所以就乾脆把我定義成一個歐亞人吧。」;更有趣的是,統計學是他的第一個學位,博士學位則是有關都市與區域規畫,後來的教學生涯又走到了經濟與管理領域,多元豐富的內涵讓管院相當有榮幸聘請到他。

在多年的教學生涯後,安大衛認為中山大學是最適合他的地方,「隨著年紀增長,我可以清楚知道自己喜歡什麼,我非常喜歡台灣,尤其是南台灣。」他進一步指出,台灣最近剛被列為全球最適合外籍人士居住的國家之一,在很多不同面向上,台灣都是個適合人居的地方:氣候、友善程度、食物、相對便宜的物價、頂級的健保系統,當然,台灣也是在這個區域之中少有的民主政權。

相較於其他六所服務過的學校和三所母校,他認為中山大學與美國的大學系統相似,從教學到研究都給予老師高度的自治權,與在歐洲的標準化課程大綱、固定化的評分系統相差甚遠。「另外,中山大學就像連結台灣與兩個非常不同世界的橋樑。」中山一方面積極與歐洲學校合作,包括安大衛老師求學過的瑞典大學;另一方面,也與ASEAN國家建立良好關係,「結合學術高度自治與無可比擬的地理位置,即使這是我第三次回到中山教書,在其他地方的經驗也都比不上這裡。」

本學期安大衛教授的三門課分別為「世界經濟」、「跨文化管理」與「歐洲市場」,總體來說,安老師喜歡在教學中結合理論與實務,無論什麼課程,他認為經濟學、心理學與社會學是中心科目,如此便能夠提供給學生一個更宏觀的思考路線,不一定要侷限在商學之中。安大衛對中山學生的印象很正面,學習動機較許多國家的學生高。

在台灣的學術生涯最長、三度在中山任教,安大衛笑說他的華語能力用在生活中幾乎沒有問題,但也只限於如食物、電影或天氣的一般對話,「可別問我如何用華文解釋異質性!」老師風趣地說。他也以他的經驗建議想學華文的外籍人士:「一開始可以先從口語與生活對話開始,即時發音有點難,但我認為文法是學華文最簡單的部分,基本上跟德文或俄文完全相反。」

最後,安大衛分享他的人生觀,「人生會在你忙著計畫很多事情的時候,突然跳到你面前,包含各種意料之外的人、工作與困難,別想太多,你總會有辦法的,繼續走下去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