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台瑞典之子-國際學生艾瑞森

國際學生艾瑞森

管院記者/陳亭如採訪報導

來台一待就是四年
從遙遠北歐國度瑞典來到台灣的艾瑞森,現就讀於中山大學企業管理學系,說著一口流利中文的他,並非像一般國際交換生一樣,只待上短短一學期。反而是和企管 系的同學們一同踏入,一起念四年的國際生。在豐富的世界觀之下,風趣健談的他不斷地述說著長時間在台灣待的時光,被台灣人的熱情、友善所吸引而感動。

喜歡到處遊走 接觸新文化、新事物的他
來到台灣之前,他曾在日本的語言學校就讀一段時間,那時之所以會選擇離開家鄉-瑞典,是因為想接觸新文化與不同人接觸。他不安於現況,且不容易在一個區域 停留太久,於是他就遠渡重洋來到了與北歐相隔遙遠的亞洲。從日本的語言學校畢業後,他和好友商量,究竟該選擇回國,還是另外造訪其他國家?就在考慮當下, 他想到之前與熟識台灣人相處的情況,台灣的風土民情、獨特的口音都深深吸引他,同時他也認為中文是值得學習的語言,因此決定來到台灣。

深受臺灣濃濃人情味感動
現在他已停留在台灣四年,今後也不打算離開,原因就是來自於臺灣人的「人情味」十足。他舉例說到,初來乍到時,他滿口外語,對中文一字不通,在餐廳點餐檯 前,總會有熱情的人主動幫忙他點餐,即使幫忙他的婆婆媽媽英語也不好,卻帶給他濃厚的人情溫暖。他說雖然日本的人民也很有禮貌,但終究僅止於「禮貌」,幾 乎不會主動幫忙,也不會與他有更深層的認識,因此他被台灣人民的友好和寬大接納度所感動。再加上習慣台灣生活帶來的便利性,不想再尋下一站久待的國度,所 以決定在台灣長待久住。

兩國教育、觀念大不同
他對台灣也有許多不同面向的看法,以家庭教育來說,他認為中華文化的父母權威觀念較重,長久下來孩子容易偏向被動,習慣有人在上頭指導該怎麼做,而不是自 己動腦想怎麼去做?但反觀瑞典,家族風氣則是在一定年齡後,父母會鼓勵孩子去嘗試從未做過的挑戰,使他們獨當一面。相比兩國的教育文化,中華文化偏向父母 本身的理念,瑞典文化的父母比較像是在一旁提醒的角色,慢慢引導孩子學習,他認為台灣可以稍微轉變一下觀念。在未來,台灣的棟樑才會更具有前瞻性和自主 性,社會經濟才會長久發展,才能有實力和國際諸多強國競爭。

艾瑞森在台灣的這幾年,透過身邊的朋友和到處走訪,已經相當融入在地生活,也將自己的心態轉化為「台灣的一份子」,用著一顆「愛台灣」的心來感動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