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專訪-吳偉寧助理教授(公事所)

吳偉寧老師
吳偉寧老師

吳偉寧老師是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的新進助理教授,於美國北德州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取得博士學位,回台後於中山大學任教。生活面的偉寧老師因為成長於中南部海口的小農村,十分嚮往鄉村田野的步調。他喜歡運動,常常會出現在棒(壘)球球隊練習與其他相關運動場所喔。

接下來的訪談中,讓我們一起來看老師的求學過程、研究興趣的形成,以及運用所學在對社會公共事務的見解!

管院:老師大學時如何選擇就讀勞工關係的領域?

吳偉寧老師:跟很多學生一樣,分數跟大學填卡的排序決定了到哪間大學的哪個系所就讀。大學期間工會實習機會,讓我有機會接觸到實務上的議題,如工時減半的爭議、勞工街頭運動參與、工會運作的實務經驗,也因此啟發了我對政策與公共事務議題的興趣。大三的我積極參加公共事務與政策的研討會,陸續除了參與文化大學行政管理系課程外,在獲得授課老師的允許下,旁聽台北大學進修部的企業型政府、公共政策導論及比較政府等課程。這一年多的學習累積,更確定了我想追求公共事務與與公共政策研究的想法。

管院:請老師談談目前的研究領域,是否能與近日時事連結說明?

吳偉寧老師:地方政府、災難管理、公民參與、公共管理這些是我主要研究興趣。除了公民參與和近期大家討論度極高的參與式預算外,民眾對於公共服務的評估與地方政府公民關係管理系統的使用,亦為我目前著手的主題。近期研究探討地方政府科技資訊溝通系統(ICT)的使用,以及探討公民使用ICT的行為。此外,協力合作是我另一個研究主題,其中包括公共服務的協力合作、災害防救的協力合作、組織間訊息分享與傳遞的協力合作。

其中災害防救的協力合作主要是受博士班災害防救授課教授Dr. McEntire的影響。Dr. McEntire在美國公共行政學界災害研究的領域富有盛名。他鼓勵我將災害防救的協力合作運用於台灣個案的探討,因為他發現台灣在這塊的國際發表似乎較為薄弱。未來幾年間的研究重心,仍以過去的研究成果為基礎,運用於台灣本土研究及跨國比較研究。

管院:老師於2014年獲得Research Award of the International Academy of Business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Disciplines Conference最佳論文獎,請分享感言。

吳偉寧老師:自博士班課程開始,要求我自己每門課的報告都能投稿研討會。從第一年到畢業我每年都有達到這個目標。可能因為多次的參與有累積了一些寫作與發表技巧,幸運的可以2014 IABPAD研討會最佳論文獎。該文,主要以預算政治觀點探討參與式預算於台灣地方政府的使用問題。

管院:公民意識抬頭,對於學生組織社團、參與社會運動,老師有什麼提醒與建議,才不會變成盲目跟從?

吳偉寧老師:這部分可以從公民教育與政府與民眾的關係來談。公民角色的多元,包括:選民、公共服務消費者、政府公共服務傳遞的夥伴等等。但,許多情況是民眾僅以「公共服務消費者與顧客」的角色去對待公共事務議題。這反而會造成衝突與公共管理的低效率。不僅從學校教育,亦包含媒體與社區等等公訊息的傳遞途徑,來協助公民更瞭解自己與熟悉公共事務。在公民教育提升的狀態下,「公民要力量,政府要肚量」。以利公民意識抬頭下,政府與民眾良好互動關係的維護。這有難度,但是我們需努力的方向。

管院:老師當初為何想要擔任教職?為何選擇中山?對於接下來在中山的日子有什麼期待嗎?

吳偉寧老師:研究與教學是我的志趣。一方面,研究是自己的興趣,另外一方面是喜歡教學這份工作。我的個性喜歡走入人群,又喜歡做自己想做的研究,老師這個工作可以跟很多多元的學生互動,又可以與很多企業與公務界的先進彼此相互教學相長,也能在自己喜歡研究的議題上努力。來中山真的是緣分,也因為這個緣分讓我有機會認識大家。來這邊真的受到很多管院老師們與同事們的照顧。每每遇到不懂的事情,管院的前輩都給予很多的建議。心裡滿是感謝。未來在教學、服務、與研究,都持續努力,期待持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