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事所】公共事務管理實務體驗學習

  透過「公共事務管理實務體驗學習」課程,公事所的學生直接面對公共事務議題,藉此機會將所學知識應用在實務上,並體驗團體合作、多方溝通的「眉眉角角」。以下介紹近期的市場減塑(鹽埕區大舞台市場),以及社區歷史記憶保存與發展推廣(廣福社區、哨船頭社區),共計三項實習行動。而此三者分別攸關永續發展目標中的永續消費及生產(SDG 12)、夥伴關係(SDG 17)、尊嚴就業與經濟發展(SDG 8)和永續城市與社區(SDG 11)。

壹、 無塑市場行不行?!
  由公事所副教授張瓊婷、研究助理黃盈語,以及該組學生們,聯合社團法人中華民國荒野保護協會(下稱荒野保護協會),共同合作推行傳統市場減塑計畫,於高雄市鹽埕區大舞台市場,嘗試挑戰環境部尚未規範、公認頗為棘手的菜市場減塑行動。
  此減塑行動匯集市場攤商、消費者、學生、在地居民、環保團體以及高雄市環保局等多方利害關係人,共同參與討論和實踐市場減塑行動。「實際行動」是這個活動的主要目標。首先,成員們經過數週減塑採買後,邀集其他消費者攜帶環保容器前往市場,體驗市場減塑所帶來的便利與困難;其次,於2023年7月底所舉行的工作坊之午餐、茶點和水果等,皆為事先和市場攤商、校內餐廳等生產端進行溝通,以可重複使用的容器供餐,或由團隊成員自行攜帶容器和提袋,前往市場攤位購買食材並載回。同時,在行前通知和溝通階段,亦鼓勵和提醒與會者自行攜帶環保容器和餐具,成功避免使用一次性餐具。
  該工作坊為大舞台市場未來進行減塑試辦奠定了實質行動的基礎。從市場減塑面臨的困難點切入,將消費者和生產供應端的雙重困境納入考量,以討論行動方案。這些方案包含獎勵機制、使用者支付、資源循環機制以及溝通教育等四大主軸。透過多方利害關係人的參與討論,匯集各方觀點,期望對未來試辦方案的推動有所助益。
  即便是看似乾淨的西子灣海灘,垃圾撿都撿不完,參與此減塑行動的荒野保護協會鳳蝶(黃嘉瑩)表示須從源頭減量著手。張瓊婷認為:菜市場是以無包裝方式購入新鮮食材的好地方,而籌辦活動雖避免了包裝資源消耗,但團隊成員事前須自各方張羅鍋具、容器、餐盤、餐具等工具,事後須清洗運回,建議有心朝此方向進行的機關學校可思考設置一共享設施,以利未來類似減碳活動之辦理。

全環保容器的午餐
高雄市環保局環境衛生管理科吳柏勲股長回應同組成員提問,說明政府政策

貳、 再現哨船頭榮光:探索歷史與優化社區遊程
  哨船頭位於高雄市鼓山區,座落於高雄港(舊稱打狗港)旁,該地區自17世紀荷蘭殖民時期開始便有軍事駐紮和經濟貿易活動,為哨船頭發展的起點。19世紀中期的哨船頭則是經濟貿易的主要港口,海關、領事館等機構相繼設立。而與之相連的哨船街,則是供應大型貿易船的停泊與貨物裝卸的區域。在日治時期,哨船頭仍然在高雄港灣進出口中扮演重要角色。但伴隨著高雄港第一期築港工程完成,以及哈瑪星填築工程的結束,高雄的發展重心也從此轉移。
  時至今日,雖然哨船頭正面臨土地所有權爭議,以及部分產業(如修船業)的沒落。但依然不能忘卻其豐沛歷史文化的重要性,除了英國領事館和雄鎮北門,哨船頭的巷弄也值得修復,使哨船頭的文化光彩再現。
  自今年4月開始,公事所彭渰雯教授所帶領的實習團隊在打狗文史再興會社的協助下,開始瞭解哨船頭的發展歷史,同時彙整相關文獻。7月初亦邀請了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的李文環教授,進行了一次哨船頭的導覽活動,參與導覽的人員包括校內師生、哨船頭的居民以及一般民眾,這讓大家對哨船頭有了更深入的認識和理解。
  公事所希望透過此實習計畫,幫助哨船頭社區尋找居民共同的記憶。透過文獻蒐集和與耆老訪談,彙整了哨船頭的歷史文化導覽手冊,同時也優化社區旅遊行程,促進社區旅遊的發展,增加更多工作機會,活躍地方經濟,同時也向外界推廣哨船頭寶貴的歷史,吸引更多民眾的關注和珍視哨船頭。

哨船頭導覽活動
哨船頭社區踏查

參、 廣福社區:延續轉譯在地歷史文化並找出創新農產契機
  公事所學生團隊已連續九年積極投入旗山區的社區參與行動。今年的實踐重心放在人口數僅有682人、以客家文化為主的廣福社區。廣福社區在日治時期到光復初期曾是高雄的農業重鎮之一,充滿著繁榮和活力的農業景象。然而,廣福社區依然逃不過時代演進的變化,和台灣其他農村一樣,面臨著人口外移與高齡化的問題。本次由謝政勳老師帶領團隊彙整了問題意識,包含:創生議題、產業發展問題以及文化保存議題。根據當地問題,確立社區參與行動的目標:「延續轉譯在地歷史文化並找出創新農產契機」。
  近年來,廣福社區發展協會相當活躍且社區網絡凝聚力強,有許多熱心的耆老願意分享社區的歷史,希望在地文化能夠保存並延續。公事所學生團隊因意識到該社區的文化生活亟需加以紀錄保存並傳承推廣,進而得以凝聚在地活力,另再進入社區後,亦深刻感受到當地居民希望透過結合貼近當代的語言與符號,加強社區與大眾的連結性。
  有鑑於上述的問題意識,團隊的社區參與行動包括:透過辦理青銀共創工作坊加強社區參與互動;透過耆老訪談的影像故事採集找回地方人文記憶;將在地記憶故事虛實串聯,結合實地導覽,行銷廣福社區的散策路線;協助在地農產加工品的包裝設計為社區產品銷售印象加分,並期待透過產品加值化,為社區帶來收益,為地方帶來活水。
  團隊在同時也持續進行人物訪談的工作,挖掘社區耆老們在手巾寮的生活記憶。根據社區的亮點資源,攜手協會共同設計具有在地特色的遊程,並實際舉辦踩線試遊團。這個遊程包括客家手作DIY麻糬、道地客家文化風味料理品嚐、手巾寮人文產業歷史導覽、農村創生田園下午茶等活動。
  而這次的社區參與行動計畫符合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中的「目標8:尊嚴就業與經濟發展」、「目標11:永續城市與社區」以及「目標17:夥伴關係」。通過與當地社區居民的協力合作,期望能夠讓廣福社區成為一個具備人文歷史和值得旅遊的社區。此次的行動不僅讓社區居民參與其中,增加行動的公共性,同時也讓社會、社區與大學間三者達到共學、共創、共榮的永續願景。

社區居民一同發表建議
學生與社區居民共同討論遊程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