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務實作】第一線觀摩白色巨塔!「醫療品質管理課」 結合理論與現場 學生也能提出接地氣的解決方案

企管系課程也能親自前往醫療產業,零距離的學習觀摩?

醫療品質管理是個龐大又複雜的專業領域,沒有臨床實習經驗,只紙上談兵的話,絕對沒辦法接地氣提供解決方案。

由企管系李英俊教授於111-1學期所開設的醫療品質管理課程,以「學以致用」為目標,期望學生從書本中、教室裡習得的知識理論與品管工具,能應用至真的場景中,完成企劃、執行等專案。

醫療品質管理課程,將教室搬到高雄榮總,直接讓同學第一線臨床觀摩。

該課程安排學生至高雄榮民總醫院的相關部門進行學習、觀摩,讓學生觀察真實的醫療環境及趨勢,培養因應對策的能力,此方式即可結合理論及實務,讓學習更佳有感。

課程中,學生分組討論、相互交流,同時專家從旁指導,學生得以發揮自身專長,並與組員們共同擬定最佳策略,累積專業能力與經驗。

學生得以觀察真實的醫療環境及趨勢,培養因應對策的能力,學習更加有感。

學生分成4組,分別就醫療現況問題,提出改善專案提案:

第一組「提升健檢中心骨鬆病人治療照護比例」
疫後時代,醫療資源緊張,醫病照護更加須受關注,骨鬆病人也不例外。
此組根據實地參訪以及院方提供的資料內容得知,健檢中心針對骨鬆病人進行衛教的時間,約為5-10分鐘,而衛教結束後可能的後續治療就有(1)開立骨鬆相關檢查(或建議門診)、(2)開立鈣片或維生素D以及(3)開立骨鬆治療藥物等三種方式。

他們根據後疫情時代,調整治療照護比例,從11%提升至20%,是原先疫情時期的兩倍。學生不只考量大環境狀況,還要再根據健檢中心所提供的骨質密度檢測流程圖,將可能導致的原因以特性要因圖呈現。並由結果選出認為並非需優先治療的疾病、目前無影響到日常生活、無時間對病人做相關說明、未有標準化的骨鬆病人追蹤流程等4個真因,以擬定對策方案。

第二組「降低高齡病房住院病人跌倒發生率」
該組探討如何降低高齡病房住院病人跌倒機率。他們向高榮品管中心取得的資料檔,並以層別法分析資料,發現在2021年9月到12月期間跌倒發生率明顯高於平均值,他們以公式得出跌倒發生率為0.21%,希望透過干預措施後,能夠將跌倒發生率降至0.1%。

經整理院內病房之跌倒事件發生的紀錄,及實際參訪所觀察到的情況後,該組以腦力激盪的方式想出跌倒的可能原因,並透過魚骨圖來做歸類,將發生跌倒的因素分為人員、流程、環境和設備,發現主要有七個分別為:沒有危機意識、不想麻煩他人、員工訓練不足、不了解嚴重性、排水孔設計不優、房內無扶手、擺設不當等,並針對以上要因想出其對策。

第三組「提升陰道產 24 小時母嬰(親子)同室率」
產後媽媽是否需與新生兒同室?近年不斷有討論聲量。該組前往高榮婦產科,首先選陰道產方式,再以24小時親子同室率達成率作為目標,期許自我挑戰達成率至60%。

他們透過問題解決型,柏拉圖及PDCA,並進行討論,從魚骨圖找出五大真因,分別為產婦覺得夜間起來哺乳太累、缺乏被協助與指導、護理人員缺乏親子同室教育訓練、沒有醫病共享決策 (SDM)機制方面、未進行衛教檢核控管,並對於每項真因,分別提出兩個解決方案來投票,選出可執行的解決辦法。

最後針對以上各項擬定的對策,以對策的可行性、經濟性及效益性等三方面,做出建議實施的先後順序,期望能提升24小時親子同室達成率,有效完成該圈設定目標。

第四組「降低恢復室滯留超過2小時比率」
若有效降低恢復滯留時間,不僅有助於病人術後恢復,亦能提升護理作業運作改善。

該組向高雄榮總恢復室索取了2017年恢復室病人留置率之報表(當年滯留平均率為21.8%),與至實地參訪後,針對現況繪製流程圖,並從中思考可能造成患者滯留恢復室超過2小時的因素。

接著針對該因素繪製魚骨圖分析該因素的人、事、時、物影響。分別選出為回覆看片結果、未及時進行追蹤或處置、未即時照X光、噁心、嘔吐、疼痛、躁動、缺少流程警示系統、該轉而未轉出,無超時監控等要因,加以擬定對策。

醫院主管來中山演講 師生互動回饋創造雙贏
有意思的是,本課程中,不只學生親自前往醫療機構,反之,李教授亦邀請醫院的主管來學校演講,讓學生學習聚焦問題與評估對策。

在最後的期末報告部分,教授與醫院的主管一同以模擬業界標準進行評比,期望透過此課程讓學生習得學術上的知識,同時也能在未來進一步回饋給醫療機構,使醫院能更加兼顧在病人安全及醫療服務品質。

(撰稿者: 醫管碩徐婉玲同學/管院編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