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專訪-王安智助理教授(人管所)(下)

人物專訪-王安智助理教授(人管所)(上)我們得知安智老師選擇來到中山的原因,在中山教學的感受,以及轉換身份之後的「教學價值」。接著,讓我們來看老師心中「教師」的定位與義義,並分享未來的規劃!

管:對您來說,擔任教職至今一路走來最大的動力是什麼呢?

王:在大學當老師會有很多面向,以研究來說就是要「真心喜歡」。不像是一般公司每天有要完成的進度,雖然受制於人,但對工作成果比較容易掌控;反觀研究這條路,相對孤獨,也難以預測何時會有成果,要在有成果前的漫漫長路上堅持下去,勢必要真的很喜歡研究這件事。而過程中一定會遇上許多消磨動力的挫折,以我的研究主題來說,組織行為、領導在西方社會才是主流,最簡單增加國際能見度的方式就是選擇別人的主題,比較容易成功但也就比較難走出自己喜歡的路(許多研究典範只需要引用,而不需要自己發想創新)。

而我選擇的是另一條路線,從一開始我就鎖定華人為研究範圍,因為我們有這樣的身份,純粹用想的或從生活經驗中就知道華人和西方人的行為差異,在這樣的背景下,為何要去作以西方人為主的研究不可?雖然像我這樣的研究在短期內不會有顯著的回饋(要花更多力氣去和國際溝通),產量與品質也是研究路上要做的取捨之一。

管:那從教學的面向來看?

王:我在教學上得到很多樂趣,看到學生的成長、看到學生學到他們覺得真正有價值的東西,身為一個老師,我覺得在這裡得到很大的滿足與成就感。曾經有一門〈甄選與面談實務〉的課程,是在幫助學生準備紮實的個人資料及面試技巧,有些學生因為這些資料和訓練順利應徵到工作或通過留學申請,第一時間都會傳訊息給我,這讓我很感動,覺得這門課的教學不是只給學生幾個學分,更重要的是能確實幫助到學生的生活層面。

管:這樣聽起來老師和學生的關係好像很親近?

王:其中一個原因應該是因為我看起來很年輕?這也是我想走的路線,只是不知道能維持多久,總有一天和學生的年紀會拉開阿(大笑)言歸正傳,應該說我不會把自己定位為一個地位比學生高的「專家」,尤其是來到中山,這些碩、博、在職生都是在自己的工作領域都很有經驗,也很有成就的人,大家來到這裡想學本來不會的知識,而我只是剛好會而已。這樣的自我定位,自然也能跟學生比較親近。

管:老師去年得到吳大猷先生紀念獎的殊榮也是一項里程碑,那之後是否有什麼中、長程規劃?

王:一般來說好像講到目標就會想到升等或是(期刊)發表,但我覺得若只把目標放在這裡,日子就太痛苦了,而如果是把心思放在做好目前的研究,那有一天升等就水到渠成了。我感覺現在還是處於一個較學術的領域,具離實務還是有點距離。一個好的研究應該要能對實際世界產生影響力,而這也關乎研究本身的品質、研究精神及研究者的堅持,當這幾項要素都成熟了,自然可以做出能回饋實務界的研究。

我所謂的產生影響力,不一定要是像發明智慧型手機一樣厲害,也許只是針對一間公司的問題提出改善的方法,並且真的有效。所以如果我的研究是跟現實現象貼近,我能透過研究的邏輯和訓練把其中的觀念、道理釐清,再將道理輸出給實際世界且真的有幫助,那這樣的研究就進入另一個層級的意義。那當然,如果有這樣的成果,其他的(升等、發表…等)也不用太擔心了。

管:老師能否搶先透露目前跟人管所紀乃文老師合作的研究專案?

王:有些主管會以較不尊重的方式領導部屬,幾乎可以說是虐待(abusive)的領導風格,在這之下的部屬就會有較多的負面感受,但當你進入一個組織,你也無法選擇主管、老闆,那要怎麼辦呢?這個研究就是在討論在甚麼情況下,能降低這種領導風格所造成的負面效果。舉例來說,有些員工在這種領導風格下,承受負面感受的能力較強,我們再從這個角度,去找尋減少這種領導風格的危害。

看完兩篇對王安智老師的專訪,是不是更認識老師了呢?來看看老師想對大家說什麼吧(點擊下圖觀看)

人物專訪-人管所王安智助理教授
人物專訪-人管所王安智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