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專訪-王安智助理教授(人管所)(上)

The CM Exclusive Interview – Dr. An-Chih Wang (Institute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人管所王安智助理教授
人管所王安智助理教授

王安智助理教授簡介

現職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所助理教授,臺北人,老師大學先是主修財金,而後發現更喜歡探討人類行為,於是改走了心理學的學習道路。在大學期間,安智老師無論在課業修習或者課外服務上,都抱持專注當下、持續累積實力的態度。畢業後曾在心理系任教2年,並於2014年8月舉家來到太太的家鄉-高雄,也開啟了在中山大學任教的日子。

前導閱讀:〈做研究如同攝影 吳大猷先生紀念獎人管所王安智助理教授〉

管院記者(以下簡稱管):老師會選擇來到中山教書的原因?

王安智老師(以下簡稱王):其實是中山來找我的(笑)。在大學剛畢業的時候,我就曾來應徵中山人管所,只是當時還沒有專任的職缺,履歷也就保留在學校,直到去年學校主動聯繫上我,也就開啟了這次任教中山的機緣。
之所以決定來中山,主要是考慮到在中山人管所有更多的合作機會,所上現有7位專任老師及3位約聘老師,而現在也確實在研究上和紀乃文老師有具體專案在進行中,和李孟修、張紳震老師也是合作教學的夥伴。
其次,考慮的還有家庭及高雄的生活環境,太太是高雄人,加上小孩才兩歲,(與前一份工作的地域)相較之下,高雄會是更好的成長環境。

管:來到中山一個多學期,請老師分享對教學環境的感受?是否有發生有趣的事呢?

王:跟過去教大學生不同,現在我教的是碩、博士班,在職生的比例也較多,有時候會遇到全班只有一位學生年紀比我小的情況,甚至年紀最長的同學,因為他是新生所以還必須負責借教室,十分有趣呢!
除此之外,我觀察到在職生的學習動機較一般生強,他們選擇了平日工作、週末進修的人生,也因為有過社會經歷,知道自己想做什麼、還需要什麼,比較了解課堂中理論、研究的重要性,表現也會更積極、踴躍。
當然,這對我的教學方式也是一種挑戰,過去教導大學生,主要是引發他們去了解課堂知識是可以在生活中運用的,現在面對碩、博、在職生,因為他們有一定的實務經驗,而且來自不同領域(曾有法律、戲劇背景的學生),反而是要去加強基礎學科,幫助他們取得理論知識與實務的平衡。

管:老師目前在教在職生比例較高的碩、博士生,您是如何教導一個由不同背景領域學生組成的班級?

王:我一直以來都很喜歡「翻轉教室」的概念,也發覺它可以運用於碩、博士班的教學!我會在課堂前先給學生一些段落、研究個案或影片等課程素材,讓他們先想方法找答案,並在課堂中進行大量討論,「把教室的主角還給學生」,而非都由老師來講授,老師的角色應該是一個引導者、主持人,知道學生們該往哪個方向走,但學習還是要靠學生本身。
以這學期高等研究方法(二)博士班課程來說,開課三週,我講授的比例已經少於一半,學生已有辦法自己呈現一個實驗流程,並在討論時間都能熱烈發言和提問,幾年教學下來,我認為這樣的形式更有學習成效,學生的反應也都滿好的,這也是我在課程調整方面看到很樂觀的結果。

管:老師曾於博士畢業後分享作為博士生的自我價值,如今身份轉換為一位老師,擔任教職也有兩年多的時間,在老師心中的「教學價值」為何?

王:我心中相信「學習」這件事還是要靠學生自主動機以及大量的練習,舉例來說,學鋼琴、籃球都需要不斷地練習,為什麼學大學課程的某項專業知識就只要人到教室、作作筆記就好了?我認為「學習」是要具有個人的動機之下,加上一而再、再而三的練習。所以「教學」對我來說的價值,就是在於讓學生變成有學習動機的人,並且提供足夠的實作機會,這些實驗、操作若能跟他們的生活經驗產生連結,那自然就不用擔心學不會了。

管:主修心理學的老師會如何激發學生學習動機?

王:對華人來說,「老師」是一種滿特殊的身份,我們對他們有比較高的尊敬和期待,相對的以老師的角色來看,這個身份就能在別人(學生)身上做比較多的事情。若你能讓教學更有效果,讓學生有學習新東西的感覺,進而對學生的成長有幫助,他們看待自己的角度也會改變,我比較傾向用這種自然的方式激勵學生,提升他們的學習效率與動機。

(敬請期待 人物專訪-王安智助理教授(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