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事所】大學成為社區創新的動能 公事所推高雄首間時間銀行

大學社會責任的實踐可透過在地參與擴展影響力至社會各角落。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2018年底協助路中廟社區推動「時間銀行」,個人可將提供公共服務的時數「存」起來,獲得時間貨幣「時分券」,再依自身需求換取別人所提供的服務或商品,此強調互助互惠的志願服務,儼然成為社區治理的創新模式。

社區時間銀行的概念呼應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簡稱SDGs) 中,提及人際關係逐漸淡化與社會資本的信任關係式微的問題。社區民眾透過服務的交易與互助奠定永續發展的基礎,社區居民協作可轉換變成具有兌現價值的商品與服務,從單向的服務提供轉為雙向交流的互惠關係,厚實社區社會資本民眾的關係基石,形成互助與服務交流之網絡。

自2018年至2019年,公事所師生團隊以高雄市前鎮區路中廟社區為實作場域,在教授們的帶領、學生的課堂學習知識應用,以及社區幹部的協助下,透過推廣說明會、課程與培力工作坊等訓練,幫助社區民眾瞭解時間銀行的概念及可操作方案。在過程中大家產生共識決定創建高雄第一家「社區時間銀行」,此為一以服務交易為導向之社區治理模式,透過社區資源、服務盤點和活動宣導來鼓勵民眾參與,建立社區內的互助能量,落實互惠精神,累積居民間的信任感及凝聚力,逐步發展新型態之社區的志願服務模式。

前鎮區路中廟社區也在2018年聖誕節前夕開辦實體的「時間商店」,配合聖誕市集,集結社區愛心商品、新鮮蔬果及服務交換,提供民眾現場選購,反應相當熱烈。路中廟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王月娥表示,未來「時間商店」也將聘請社區長輩協助管理顧店收銀,藉此換取時分券作為鼓勵使用,希望能讓銀髮族多走出家門,提供勞動娛樂時間。

上述公事所社區時間銀行的輔導計畫除納入社會責任主要精神,並與系所課程教學目標結合,開設「非營利組織與社會創新」、「地方創生與區域治理」及「非營利事業」等整合學程及微學程,讓學生習得多元技能,如:社會責任報告寫作、地方創生發展方向及時事講解、各領域專家講座交流、實地教學及案例執行等,除了深入認識在地議題、引發學習興趣,更能累積實務經驗、增加職場專業力。

107年年底路中廟社區時間銀行開幕
公事所學生協助社區進行時間銀行規劃。
居民在時間銀行商店進行消費,選購商品。
拾分券樣式及使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