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傳所】鄭安授:倫理課程的核心在於理解自己動機與尊重別人想法

「倫理即是人與人、人與物(資訊)之間的關係」行銷傳播管理所鄭安授助理教授如此解釋倫理的意義。他希望在教授「資訊素養與倫理」課程時,學生可以學會認識自我、判斷自己與人事物之間的關係,進而尊重他人的思考方式。

「倫理即是人與人、人與物(資訊)之間的關係」行銷傳播管理所鄭安授助理教授如此解釋倫理的意義。他希望在教授「資訊素養與倫理」課程時,學生可以學會認識自我、判斷自己與人事物之間的關係,進而尊重他人的思考方式。鄭老師指出,在課堂的第一週,他會提出開放式問題(例如:快樂是什麼呢?)讓學生寫出三至五個答案貼在白板上,經過全班討論將答案分類,先引導學生區辨自己的想法後,鄭老師再帶出各種倫理相關理論,讓同學瞭解自己的思考脈絡與哪種理論較相近(例如:功利主義、目的論、結果論等)。

「要判斷同學是否真的有學到倫理觀念是很困難的,必須要從實際的行為觀察。」在課堂中,鄭老師也會透過案例討論及情境模擬,瞭解同學的學習成效。他會指派不同的倫理議題情境給各組,每一個案例的角色有不同的背景設定,同學必須提出該角色會有什麼想法或行為,並須引用課堂學習的理論解釋其思考脈絡。透過同學的論述,老師再從中評估學生們是否真的理解這些理論,並能透過該理論去支持自己的選擇及行動。鄭老師再次強調,課程的重點在與「理解自己為什麼做這樣的選擇?」

在行傳所開的「資訊素養與倫理」課程,鄭老師也特別加重在新聞、媒體倫理的著墨,課程設計要求同學關注新聞,並提出他們對於有違媒體倫理的案例和觀察,例如同一個新聞事件,為什麼A媒體採取這樣的報導方式,而B媒體採取另一種報導方式,進而思考可以用何種理論解釋不同媒體的切入觀點。鄭老師表示,藉此過程希望培育同學能以多種不同角度、層面去看事情,學會批判性思考的能力。此外,鄭老師也時常提醒大家,在資訊爆炸、假新聞氾濫的現今,自己不確定的訊息內容就不要任意散播,「通常過於煽動、情緒性的標題或內容大部分都帶有特地立場,這類文章不一定客觀。」大家可以試著去分析新聞資訊的真實性,建立自己的判斷力。

而談到對與管院系所能提供給倫理授課教師的支援,鄭教授表示管院設有「落實倫理、社會責任及永續發展之作為」的獎勵補助就可見對老師們的支持,也讓他有動力走出課堂外推展倫理素養課程。「像上學期就有兩次機會進到國小班級,利用上課前的晨光時間,讓研究生設計活動帶領小朋友瞭解什麼是媒體素養,大家的反應都很熱烈!」老師也希望這樣的活動能持續進行,幫助學童從小建立媒體倫理觀。最後,由於現今線上的倫理個案多是國外個案,不同的文化背景產生的案例有時不能完全貼近我們的生活,因此他也期待未來台灣能發展更多本土個案研究,可以引起更多人對於倫理素養議題的興趣與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