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念父母恩澤 成立友友錦祿教育基金會從事公益(聯合新聞網)

2017-09-01/聯合新聞網/張世雅

事業有成後,張順興(右起)、張永義及張鴻熙三兄弟每年做公益。 攝影/張世雅

父母生養恩情大如山,要如何「顯父母」?孝經說,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友友建設董事長張永義身體力行,以父母親名字成立「友友錦祿教育基金會」,延續其父母樂善好施的義行。

成立30年的高雄在地建商友友建設,推案以質感精緻深受消費者認同,是成功的建築開發商,難能可貴的是,還有顆悲天憫人的心。在事業有成後,張永義、張順興及張鴻熙三兄弟在民國八十年,以父母的名字張祿及張謝水錦成立「友友錦祿文教基金會」,承襲父母在世樂善好施的典範,民國九十六年改名為「財團法人友友錦祿教育基金會」,每年編列預算,以更具體及全面作法,從事公益,實踐「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的信念,善盡社會責任。

張永義說,他來自嘉義布袋鄉下,家鄉沒什麼產業發展,影響最大的就是下一代孩子們受教育的權利,有感於有些課業表現傑出的孩子,因為家貧而無法繼續就學,甚至輟學在家,非常不忍,除了提供長期培育的獎學金,還另外在家鄉的六所國中成立晚自習班,輔導應屆畢業生的課業;而在高市的國小、國中,每年巡迴舉辦200場左右的演講,由基金會出資聘請講師,在學校宣揚孝道及法律觀念。

過溝國中校長徐文成說,該校約有四分之一的學生是中低收入戶,因為家貧,畢業後大多數學生會選擇就業,而在友友錦祿教育基金會資助過溝國中的晚自習班後,想升學的學生不用花錢另外補習,多會參加學校的晚自習班,徐校長說,該校升學比率連年增加,到今年已有八成的畢業生能考取國立高中或技職學校,他非常感謝基金會對偏鄉學校的照顧。

*張永義為中山EMBA-10校友、張鴻熙為中山EMBA-17校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