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管系】顧客至上 台灣支付宋志強論FinTech市場(中山新聞)

2017-04-18/中山新聞

【校園記者何智誠採訪報導】身為消費者的你可否曾經想過,逛夜市不再需要攜帶鈔票零錢,使用手機便可付款;同事好友間吃飯付款找零只需透過手機一鍵完成;向銀行申辦貸款時,發現自己在社群軟體上的活動紀錄已被列入信用評等考量。由金融總會主辦的金融科技系列創新講座,第一場邀請到台灣支付總經理宋志強以「金融科技商機大未來」為題,分享其在銀行界導入資訊科技的經驗及觀察。當日吸引眾多業界人士及學生參加,座無虛席。

「從傳統金融走向金融科技,讓我從皮鞋換成球鞋」,投身金融業20多年的宋志強,曾推出第一張非接觸式信用卡,將信用卡結合悠遊卡,讓民眾結帳更快,搭乘交通運輸更加便利,更於2009年說服花旗在台灣推出第一家行動銀行。宋志強認為,銀行是以資訊為導向的產業,銀行並沒有實際生產的產品,所謂的產品便是提供資訊的服務。「服務必須以使用者為導向」,現今許多網銀的首頁摻雜過多不必要的資訊,使用者可能光是找個轉帳的按鈕就要找很久,透過優化使用者體驗,讓使用者用最短的時間達成想做的事,其服務在市場才競爭力。「如過手機支付要花我10分鐘,那直接丟50塊銅板還比較快」宋志強笑著說。

目前金融科技應用主要有五大面向:電子支付、保險、群眾募資、投資理財及P2P金融。宋志強調,不一定要導入高深的技術才能做金融科技,當同業都還在觀望金融科技所帶來的效益時,他先從電子支付著手,整合如電費、水費等經常性帳單,透過綁定信用卡的方式,讓消費者一個月只需要繳一次信用卡帳單即可,再透過紅利回饋的方式鼓勵消費者從手機付款,大幅提升銀行的刷卡量。「誰能夠透過手機做最多生意,就是未來最大的銀行」,宋志強表示,銀行未來最大宗的客群來自誕生於1980年與2000年之間的千禧世代,銀行所提供的服務速度必須要更快且多樣並以故事包裝,讓人感到物超所值

談及銀行轉型及分行裁減,宋志強開玩笑說,「許多60歲以上的老伯伯和科技業的工程師還是很需要專員的主動關心」,相較於手機電腦帶給人冷冰冰的形象,第一線專員提供溫暖的服務仍無法完全被科技所取代。雖然金融科技似乎對促進人們生活的便利是有增無減,但台灣對於電子支付及網銀等服務的使用量,相較於美國、中國等國家仍舊偏低,可能的原因來自於銀行在網頁及APP上的使用者體驗做得不好、政府課稅減低商家使用支付意願及法規更新速度感不上科技變化等問題。

面對在場的中山學子,宋志強也分析未來金融人才的趨勢。他說,擁有大數據彙整、風險分析判讀、系統設計整合、使用者心理預測及社群網站經營等人才較有機會擠身金融科技圈的一員。宋志強提到,不具備資訊財務相關背景的同學也不用太緊張,懂得將科技與金融做整合與行銷,未來仍充滿機會。

宋志強最後提醒在場所有人,世上唯一不變的是必須不斷的改變,以顧客為優先,從人性的角度思考產品方向是每位從業者必須謹記在心的。

(公共事務組編修)

宋志強總經理解析行動商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