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新聞】看見改變的動能 中山大學培育地方創生人才

中山新聞 2021-11-01

國立中山大學社會實踐與發展研究中心「社會實踐共培與交流」計畫、高教深耕「企業永續與地方創生」共學群相關課程,以及管理學院USR「產學合創.在地共融」團隊協力舉辦參訪見學活動,深度交流臺南將軍區「地利小食有限公司」、後壁區「臺灣璞育文教發展協會」兩處重要的地方創生案例,了解返鄉青年、留鄉青年,如何運用自身所長,結合政府資源與在地特色,解決地方課題。

計畫團隊指出,位於臺南市將軍區的「地利小食」,不只是一間提供在地物產美食的餐廳,更是地方的人情聚所,在地接連外地的平台與客廳。地利小食創辦人蔡仕霖表示,鄉村的孩子長大後,到了都市、讀了大學,有九成是不會再回鄉的。同時也是返鄉青年的他,希望透過社會設計軟體先行,以活動將人們帶入土地,影響在地人並留住在地青年。他承租將軍區農會的閒置倉庫,進行空間改造,形成推動社區營造和農漁村遊程的發展基地。蔡仕霖說,青年回鄉是一個辛苦以及漫長的過程,所幸如今地利小食已逐步成熟,發展出自己的品牌以及營利模式。

中山大學管理學院副院長郭瑞坤強調,透過學習國內地方創生工作的案例,不僅實際呼應目前的地方創生政策,政府也提供多元的計畫補助,使得返鄉青年、留鄉青年們在初期能站穩腳步。郭瑞坤教授也鼓勵參與課程的同學,把視野投諸地方,規劃自身未來的職涯走向,對於家鄉土地有更多的認同與理解。

位於臺南市後壁區臺灣璞育文教發展協會,具有獨特的以「教育文化」面向的地方設計。協會介紹新營區與後壁區地創案例,以及深耕地方教育的成果。協會理事長黃雅聖亦為返鄉青年,長期關注臺南後壁區兒少教養議題。他認為要改變地方的重點在於改變地方上的人,以人為本並影響更多的人。璞育文教發展協會結合兒少課輔機制、自然農法技術,與在地小學、在地居民共構產業生態系,創設「璞育塾」,將人的養成與地方事務連結在一起。

臺南市後壁區區長黃炳元則表示,後壁區人口結構已逐漸邁入超高齡階段,衍生了人口老化、地方人口外流、城鄉發展失衡等社會議題,如何增進青年返鄉的動能,使他們根留家鄉持續經營,這是政府極力推行的目標。南台科技大學創新產品設計系副教授王文雄提到,經營地方據點,需要不同人的參與,並克服許多地方上的難題,透過好的活動設計,可以協助提升地方產業的整體形象,對社區、地方事務的推廣具有加乘效果。

中山大學社會實踐與發展研究中心經理陳懿珊指出,返鄉青年透過挖掘在地紋理,進行地方社群的建構與人才培育,讓參與課程的師生看見地方創生的多元培育,並進行深度交流。參與的十多位課程學生,經過案例的實務學習,激發不同的思考,像是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學生劉千毓即對如何在地方社區建立關係網,吸引青年回留提出討論;公事所學生郭庭妤則好奇地方設計如何影響人的改變;本校地方創生南區輔導中心經理郭映庭,則希望對地方創生青年培力站如何培育與創造在地支持系統有進一步了解。化學系學生陳旻,則對兩處案例發展出的地方永續模式感到印象深刻,還是大學生的他,也希望在未來能接觸地方,構成屬於自身與家鄉的共存方式。

(公共事務組編修)

中山大學師生參訪台南將軍區 「地利小食有限公司」
中山大學管理學院副院長郭瑞坤(圖左),鼓勵參與課程的同學,把視野投諸地方
中山大學師生參訪台南市後壁區台灣璞育文教發展協會
「企業永續與地方創生」共學群課程學生進行蘆筍漸層調理體驗
地利小食創辦人蔡仕霖分享講題【不只是餐廳,返鄉青年凝聚在地人物產】
台南市後壁區區長黃炳元分享地方人口課題
台灣璞育文教發展協會理事長黃雅聖分享「璞育墊」,教育與地方農業共構的生態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