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對企業及大學的社會責任挑戰

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對全世界造成巨大的影響,不僅政府為此制定一系列政策,許多企業為了保護同仁的健康及安全,但又需要維持公司正常營運及客戶服務,因此調整工作模式(例如:實施員工遠距工作);身為教育單位的大學也善盡社會責任,確保學生停課不停學。

企業的社會責任挑戰

遠距工作能節省員工通勤時間,亦能減少引擎燃燒化石燃料所造成的碳排放。員工可以選擇在家工作,除了降低往返住家與公司的路程所產生的碳排放,亦節省通勤時間。此外,在疫情爆發前,許多商務人士時常飛往各國開會或進行商務活動,但隨著疫情在全球遍地開花,各國間的飛機航班班次減少,同時也降低了飛機旅行的碳排放及其他溫室氣體。

遠距工作降低碳排放量、節省能源看似有益於環境永續,但也有不少人對此有所保留。倫敦顧問業者WSP UK 公司研究發現 (引自 CSROne, 2020),在英國遠端工作需要考慮到不同季節使用的能源。冬季時,因家家戶戶裝有暖氣設施,若是大家在家工作、開啟家裡的暖氣設備,所消耗的能源比大家在同一棟辦公大樓、享用暖氣設備還要多。若是考量台灣本身炎熱的氣候及家家戶戶都裝冷氣的情況,也許夏季大家在家工作所消耗的能源,會遠大於原本大家一起在公司辦公所產生的能源,可能造成更大的環境衝擊。換言之,遠距辦公是否真的有助於環境永續,需要考量季節、地區及能源消耗。

因疫情開啟更多遠距工作的可能性,但這種工作方式是否真的具有永續性,要探討及考慮的面向還很多,僅幾篇研究或觀察尚無法提供確切的答案。經過此次疫情,全球及台灣企業皆有機會開始測試、分析遠距工作模式對公司、員工帶來的效益及利弊。

其實除了環境、經濟受到影響外,這波疫情對企業人力資源也是一大考驗。因疫情使得大家無法出門,觀光旅遊業、餐飲業首當其衝,各行各業也有訂單減少、產能降低的情況,企業開始放無薪假、減班、減薪、甚至裁員,造成一波失業潮。雖然在沒有獲利的情況下,企業難免選擇盡量降低人事及營運成本,有的企業高層帶頭減薪,希望撐過這一波疫情。但除了減薪、裁員這些直接衝擊到員工生計的做法,是否還有其他做法能撐過這段時間、照顧員工、善盡企業社會責任?這對企業而言無疑是一大考驗。

資料來源:CSRone(2020年2月)。在家工作不見得環保!要考慮季節、通勤工具、發電方式。2020年6月12日取自:https://csrone.com/news/6008

大學的社會責任挑戰

在大學方面,多年來教育部力推大學社會責任(University Social Responsibility, USR),此次疫情台灣落實防疫政策、因而沒有像國外一樣全面停課。但是,疫情仍造成了一些改變。就像中山管院自108學年度第二學期開始,在外地的委員或教師因考量搭乘大眾交通工具有一定的風險,因此採取遠距會議;本學期共有67堂課,因考量人數較多,為避免人數過多群聚,也採取遠距同步視訊,讓學生在宿舍一樣能線上學習。此外,中山大學考量疫情對台灣經濟造成的影響,率先推出紓困計畫,自109學年度起減免學雜費3%,為期一年,全校近9,500名學生受益,善盡大學社會責任。

善盡大學社會責任的還有國立海洋大學盡自己所能推出「和平島團結抗疫商品券」,結合學校附近當地的15間商家,消費五百元送一百元抵用券,活絡社區經濟。另外輔仁大學的學生海外服務學習團隊不畏懼新冠肺炎,依原定計畫前往印度陪伴德里藏族小學生,在過程中與小學生提到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大家可以做的便是做好個人衛生防疫。

在這波疫情中,大學除了確保教育、研究不停歇外,執行的防疫政策除了保護了師生安全,同時也可能產生負面影響。例如:在室內空間上課、開會,必須確保空氣流通,因而開窗、開門。在疫情爆發初期的二月到四月,天氣尚涼爽,但隨著時序來到炎熱的五月、六月,不開冷氣降溫便難以靜下心來思考、學習。在享受冷氣又開一點窗確保空氣流通的同時,能源也正不斷的流失。幸好最熱的七月及八月是暑假,多數教室不會使用,但這也迫使我們開始思考,如何兼具防疫與教育,並同時儘力減少對環境的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