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創生戰鬥營 公事所組「特訓隊」激升實戰力(中山新聞)

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郭瑞坤教授開設「公共事務研討:地方創生與區域治理」課程,以「地方創生」、「企業社會責任」和「青年返鄉」為研究核心議題,帶領學生學習理論與實務、認識台灣地方創生案例,討論如何結合大學端與資源端合力解決地方議題。

2020-05-04/中山新聞

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郭瑞坤教授開設「公共事務研討:地方創生與區域治理」課程,以「地方創生」、「企業社會責任」和「青年返鄉」為研究核心議題,帶領學生學習理論與實務、認識台灣地方創生案例,討論如何結合大學端與資源端合力解決地方議題。課程結合中山大學社會實踐與發展研究中心、西灣學院共同合作,辦理「地方創生──戰鬥與實踐」特訓隊,邀請「林事務所」林承毅,透過密集上課方式結合講授、案例、工作坊等,期讓學員對地方創生有整體性概念與知能。

林承毅為台灣地域振興聯盟共同發起人、政大傳播學院講師,長期投入設計策略方法,以人本思維出發來協助產業轉型,創新價值,近年更積極著力於地域活性化的專案。他開誠布公地指出,「地方創生並不單是大家想像中又老又窮的地方,或是小打小鬧的活動。」他認為規畫核心應以強烈的危機感來出發思考,去找到真正在乎這塊土地的人,打開在地人的想像。中山大學公事所郭瑞坤教授也強調,地方創生最重要的仍是執行層面,能否照著規劃按部就班地實踐、檢討再實踐,才有真正活化地域的未來可能。

特訓隊進行過程,穿插思考與彼此討論,讓學員們交流想法、激盪方案規劃。以「我的關係人口創生提案原型」為例,林承毅引導學員們探尋自己與某地的關係記憶,進而發想提案來開展流動創生。各組討論熱烈,其中一組代表以台東市為例,起因於學員曾在當地服役一年,對於市區街道狹小綿密的特點,山海自然景觀又同時是住民日常,以及富有原民、客家和平埔等族群共榮的特點感到著迷,發起以物易物/以務易務的二手市集想法,可以是實物的交換,或者是實務的交換,例如帶電鍋來做客、交流廚藝與食譜等,希望邀請受夠城市環境的台灣青年們成為關係人口,藉由人、資源、訊息的流動互動達到刺激地方活絡、降低城鄉差距。

兩天的密集培訓,學員們受益良多。公事所學生劉品君感謝此次工作坊的訓練,讓她有較具體的方向去思考今年度如何因應疫情變化,規劃屏東潮州社區的文化推廣,於在地化的主軸下帶領其學生到社區做產學結合。政治所學生彭鈺紜曾從事社區營造的議題研究,她坦言由於南漂就學的緣故,對於故鄉桃園反而較為陌生,一直以來都抱持著想回鄉做點什麼的心願,經由這次工作坊針對青年返鄉之於地方創生的實務探討,明白地方支持系統的重要,以及建立自己本身職能才更有可能讓返鄉意願化為持續的行動。學生楊佳華表示,透過第一天工作坊的理論與案例探討,確實讓自己更深刻地體察如要凝聚一地的發展,不該單由產業利益導向著眼,而是真正從安居樂業的中心思想去規劃。

林承毅認為,地方之改變並無捷徑,好比日本神山町之地方創生推動已30年,從國際交流到基礎建設,再到創業、教育等等,由上到下地長年累月推動下才有今日的成效。台灣自2019年宣示為地方創生元年,剛起步的我們勢必面臨種種關卡;透過本工作坊理論與實務的研討,有助於校內師生與相關推動人員在地方創生更加明確了解目前的困境,以及未來解套的思考方向。(公共事務組編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