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峰立語中評:兩岸關係是台灣的死生之地(中評社)

2018-05-18/中評社

中山大學企業管理學系專任副教授林峰立。(中評社 高易伸攝)

中評社5月19日高雄電(記者 高易伸)在台灣中山大學企業管理學系傳授《孫子兵法》的林峰立副教授接受中評社訪問表示,當前的兩岸局勢對台灣而言,還能再拖個10年嗎?這是很多人所懷疑的。如果台灣不能把握最後一波的機會去談,待時間一過將完全處在被動不利的情況。

林峰立認為,台灣唯有放棄、擺脫“意識型態”的束縛,才能在國際格局下玩出“奇正”相生與相用的手段,否則堅持意識型態終將淪為意氣用事,並逐步喪失一切主動性。

林峰立,1957年生,祖籍福建漳州。台灣大學農業工程學系學士、美國馬里蘭大學交通工程研究所碩士、美國馬里蘭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博士。專長為華人管理學、傳統哲學下的策略管理、孫子兵法、策略動力學等。林峰立在管理學院開設的孫子兵法頗受學生喜愛,每學期修業人數很多,是很搶手的一門學課。

面對當前的兩岸關係,林峰立慢條斯理的指出,台灣就是中國的一部份,台灣很難逃脫。談兩岸格局前,我們必須先瞭解自己應該如何自處?才可在將來不可避免的大趨勢之下謀求最大的利益。他說,與其最後被迫,倒不如提早主動去籌謀這件事情。

林峰立對中評社指出,如果上位者能主動去籌謀這件事情,那著眼點就是為台灣全體百姓好;如果上位者只想走另外一條道路,那就會意氣用事。

林峰立分析,在台灣加入政黨者不過6%,這6%卻想去支配另外94%的人,這是台灣社會必須要思考的問題。當前的兩岸局勢對台灣而言,還能再拖個10年嗎?這會是很多人所懷疑的。

他說,台灣派系利益大於政黨利益,政黨利益又大於人民利益,如何叫政黨拋開意識型態為台灣謀求最大福利?

林峰立向中評社表示,台灣目前最大的問題在於大家“只談虛相、不談實相”,社會上“大多務虛、而不務實”,因為政客們用“虛招”就能夠贏得選舉且得到好處。有一心理學指稱,當你心中沒有的,嘴巴上反而更會強調,如此才能得到你所想要的。如果我們去檢視政治人物嘴中最喜歡喊出的口號,或許就是他們內心最匱乏的那一塊。

華人管理學、傳統哲學下的策略管理、孫子兵法、策略動力學是林峰立副教授授課的主要課程,很受企管系學生歡迎。(中評社 高易伸攝)

《孫子兵法》是中國人的智慧結晶,比克勞塞維茲的《戰爭論》還早2千多年,且內容更年輕、想法更前進。林峰立指出,《孫子兵法》“勢篇”中強調“造勢、等待形勢”,主君或企業領導人最重要的事情在於懂得“觀勢”,懂得“觀勢”才會出招用人,事事順勢而為。例如台灣領導人必須先確立“兩岸之間究竟是什麼關係”?然後再把適當的人才安插在適當的位置上,這才能“擇人而任事”。

林峰立回到兩岸關係的“勢”上問,你我究竟看到了些什麼?

他認為,現在的兩岸關係表面上是“維持現狀”,但事實上“勢”正逐漸向另一邊傾斜,台灣能打的籌碼已越來越少。如何利用僅存現有的籌碼跟對岸坐下來談出一個未來,對2300萬人都有好處。

林峰立分析,大陸13億人口以每年GDP 6.7%至6.8%成長,且發展“一帶一路”並配合“供給側的結構性改革”去創造內需。台灣能否觀察到大陸的形勢並利用這個趨勢?否則台灣2300萬人口GDP成長還不如大陸13億人,這種“大者恆大”的形勢也不過就在這10年間產生天翻地覆的變化。中國大陸的經濟之所以崛起,在於中國模式的成功,如果台灣不能把握最後一波的機會去談,待時間一過將完全處在被動不利的情況。

林峰立對中評社說,上述這些形勢台灣的從政者或“國安”團隊難道不知道嗎?但大家願不願意說破?或者說破後有沒有好處?身為“小國”不是不能主動,看看菲律賓總統杜特爾特如何採取主動?他就敢罵美國、排拒美方軍購卻又不把話說死,如此操作就能為菲律賓爭取到好處。

林峰立嘆說,台灣很可惜、也曾經擁有許多好的籌碼,如今卻一張張被玩壞了。你認為台灣前途2300萬人真能決定嗎?如果台灣上位者懂得運用“奇正之道”為民謀利,那台灣社會就應該多與掌握權力之人討論“如何為百姓謀利”,而非整天討論選舉、如何謀取權力。

林峰立研究室書架有不少中國古典哲學書籍。(中評社 高易伸攝 )

此外,林峰立補充,當前台灣所進行的各項改革必須要讓百姓看見希望,倘若改革之路不見希望喜樂,百姓如何願意追隨、共體時艱?當我們審視這兩年來的勞基修法、前瞻基礎建設或年金改革等政策時,真有讓台灣人民看見希望?如果沒有辦法看到希望,如何進一步談改革?

林峰立強調,兩岸關係是台灣的“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台灣應該化被動為主動,放棄意識型態讓自己更加靈活,否則台灣已無太多籌碼可打。今天美國捧台灣一下我們就倒向美國,然後美國再跟大陸打台灣牌,這不是《孫子兵法》的智慧。

中山大學企管系副教授林峰立教學成績卓越。(中評社 高易伸攝 )
倫語、易經、系統動力學等書籍擺在林峰立副教授的研究室書架上。(中評社 高易伸攝)
林峰立的研究室位於中山大學管理學院4樓右側。(中評社 高易伸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