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專訪-譚躍助理教授(行銷傳播管理研究所)

行銷傳播管理研究所助理教授,在北京出生、成長,北京大學畢業後,又到過香港城市大學、美國印第安納大學新聞學院攻讀碩、博士。畢業後和師丈一起回到高雄定居,現育有三個小孩,其中還有一對是雙胞胎。平常喜歡閱讀,看起來文靜的譚老師也常和家人一起運動,更曾參加中山教職員的羽球隊喔!

譚 躍老師
譚 躍老師

譚躍老師

  行銷傳播管理研究所助理教授,在北京出生、成長,北京大學畢業後,又到過香港城市大學、美國印第安納大學新聞學院攻讀碩、博士。畢業後和師丈一起回到高雄定居,現育有三個小孩,其中還有一對是雙胞胎。平常喜歡閱讀,看起來文靜的譚老師也常和家人一起運動,更曾參加中山教職員的羽球隊喔!

  在擔任中山教職前,譚老師是一名博士後研究員,回台後的第一年,因為國籍身份無法在台灣任職,因此一邊在美和科大做博士後研究(探討科學知識的網路教學成效),一邊照顧小孩。第二年順利應徵到中山行傳所的教職,卻又因為沒有台灣身份證要再等六年,終於在今(2015)年正式成為老師,譚老師不但沒有抱怨,反而覺得很幸運能在取得身分證後立刻找到工作。

  這六年的等待,也因為有行傳所蕭蘋教授的慧眼,延攬譚老師到所上做研究,也因此先熟悉了中山的環境。和蕭老師合作的研究多關於用社會學的角度看媒體內容,例如廣告中男性氣概的呈現、兒童在數位化的背景下如何被呈現等。譚老師也以《國語日報中再現的數位童年》獲得2014年科技部博士後研究人員學術著作獎,這個獎項對於老師來說是個肯定,她也特別感謝蕭蘋老師提供構想,讓她得以實踐。

  老師長期針對媒體內容進行分析,媒體內容不光是議題的特徵,也會提供一些解釋系統(框架),例如議題設定的原因、訴求和結果,以墮胎為例,有一派理論是每個生命都有自主權,墮胎是殺生,也有一派主張女性自主,媽媽可以決定胎兒的生命。當然,這些「框架」藉由媒體的報導有時並存、有時則有所偏頗。

  未來,譚老師也將結合框架理論和媒體效果,從總體看媒體框架對「人看問題、解釋世界的方法」有什麼影響?哪些框架是主流?主流框架對閱聽眾的影響,是否真的變成閱聽眾判斷事物的標準。對於這些研就有興趣的同學,也歡迎找老師討論喔!

  目前老師在行傳所開了「社會行銷」和「媒體、文化與社會」兩門課程,其中前者是一個較新的名詞,意旨用行銷方法推廣對社會有益的個人行為,例如推廣不要酒駕、定期健檢、停車熄火等,如果普遍聽到的產品行銷的東西是「商品」,社會行銷則是在行銷「行為」。「媒體、文化與社會」則是教授在宏觀的文化、社經背景下,看媒體的組織、技術、內容和觀眾互動,很推薦給對媒體好奇的同學選修。

  最後,譚躍老師說,相較於擔任博士後研究員的環境,大多時間在家做研究面對的都是電腦,正式擔任教職後,有一間寬敞舒適的研究室,和同事、學生也有很多的交流機會,對於未來在中山管院的日子也非常期待喔!

譚躍老師與家人合照
譚躍老師與家人合照
點擊圖片以觀賞影片
點擊圖片以觀賞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