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管院週報(如果你無法觀看此電子報,請點選連結觀看網頁版本)
發行人:葉淑娟院長  出刊日期:2022-06-30
中山管院概況
* 院開設翻轉式教學的倫理大學部課程及系所共同推動社會責任
本期內容
* 【中山大學管理學院倫理與社會責任的理論與實務課程】
* 【資管】資管生透過專題研究以實踐資訊倫理與社會責任的能力
* 【人管所】用專業創造個人影響力、善盡社會責任──人管所校友林娟學姐
* 【哥倫比亞大學的SDG】關注永續發展 時裝革命週提醒學生時裝業的問題

* 中山管院概況

# 院開設翻轉式教學的倫理大學部課程及系所共同推動社會責任

隨著管院近年來不斷強調社會責任與永續發展,這幾年也看到許多老師與同學將社會責任與永續發展融入課程及活動中。
本期季刊持續報導這些課程及活動的成果,其中除了院開設翻轉式教學的倫理大學部課程外,也特別介紹資管系與人管所的努力。
最後,本期並轉載有關哥倫比亞大學的時裝革命週的相關報導,給大家觀摩哥倫比亞大學推動SDG的作為。

:: top ::

* 本期內容

# 【中山大學管理學院倫理與社會責任的理論與實務課程】

企管所 黃筠婷同學撰稿


國立中山大學管理學院透過結合線上與實體課程的方式開設倫理課程,利用活潑生動的教學模式,藉此提升學生對倫理與社會責任的興趣與重視。倫理課程包含四個模組,分別為學術倫理、倫理判斷常見原則、企業社會責任與職場倫理。學生們會在實體課前先觀看線上課程,並在實體課時和模組老師一起討論該模組的相關議題,實體課程採用翻轉式教學的模式,讓學生並非一味的接收知識,而是經由和同儕間的討論,共同想出解決方法,培養學生的邏輯與獨立思考的能力。



在倫理判斷常見原則的實體課程中,鄭安授老師在課堂一開始便丟出楢山節考的道德議題讓大家討論,讓學生思考在風俗文化和自己道德觀背棄時,我們會如何做選擇。這個故事是在說,日本古代信濃國山林內有個小村莊,由於人民生活非常窮苦,因此村落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老人到了70歲,就要由家人揹到深山等死,以避免消耗家中的糧食,如果違反此項習俗,孩子將被村民唾棄。老師透過故事讓學生對理論有更多的闡述,也加深學生對理論的印象,並說明在道德相對主義主張下,沒有超越人類個別與文化的客觀道德標準,道德原則的有效性是相對於社會與文化中的,讓學生清楚了解道德的基礎是建構在尊重彼此的文化下發展的。



在企業社會責任課程中,王致遠老師則是透過哈佛個案讓學生討論,此篇個案在講述一間公司過去經歷困難時期,在減薪之後,總算接到大筆訂單,終於在獲利表現上有亮眼的成績,但在員工都期盼著分紅時,執行長卻宣布,要把獲利的大部分用來履行企業社會責任,且拿來投資的項目是執行長女兒的罕見疾病,讓許多人質疑這個舉動是執行長為了滿足自己的願望所下的決定,並不符合公司最大利益。同學們有些人覺得執行長應該先體恤員工的辛勞,否則將無法留住人才;有些人則認同執行長的決定,因為罕見疾病目前無藥所醫,若公司能投入在研發新藥物,將有助於公司的形象。老師讓學生思考此個案的利害關係人,並將每個利害關係人的對公司的影響寫出來,讓學生學習以更全面的角度來做決策。



在職場倫理課程中,謝慧賢老師先講述倫理的意涵與職場倫理的理論,接者以實境題讓同學討論,老師擷取匿名網路討論版的文章「準時下班被關心」,文章內容為一名畢業新鮮人到了下班時間準時下班,卻被主管要求留下來裝忙。老師讓學生設身處地思考,如果我們遇到一樣的情況,在前輩們都還沒下班的情況下,你會選擇準時下班還是留下來找事做呢?老師請同學們先各自選擇會「留下」或「不留下」,並依此分成兩組,接著讓雙方在白板寫下有利的原因,事後再讓雙方闡述自己的立場,說服對方認同自己的想法。討論過程中,雙方都可以不斷的為自己辯駁,待雙方都了解彼此的想法後可以選擇是否轉換立場。最終比較兩觀點的人數,人多者勝。

在活動進行的過程中,同學們能激發各樣的想法,透過同儕間的討論可以觀察到大家思考方式不同,且讓學生不單看事件表面,不斷挖掘公司主管與畢業新鮮人的想法背後的緣由,讓學生跳脫以個人利益為主軸思考這個事件。例如支持留下來的同學提到,能透過這些時間學習同事們的工作內容、能夠讓自己符合公司文化、為明天的會議做更多準備等,而支持準時下班的同學則認為,在時間內完成工作是有效率的象徵、沒必要為了上班犧牲生活品質、領多少錢做多少事等。最後由老師進行總結。老師說道,這個問題是大家畢業後馬上就會遇到的難題。要不要準時下班沒有絕對答案,但大家要能以更全面的角度思考問題。老師並以過來人角度說明,當我們人生成就到達一定程度時,就會明白準時下班這件事已經是不需要計較的小事。在職場做決定時,要跳脫自己的框架,不斷學習用更全面的角度做決定,並謹記正確的價值觀。



本系列課程,從課堂的多元設計下讓學生能以更活潑的方式學習倫理理論,並透過各樣議題案例讓學生對教學內容更為印象深刻,以教學相長的方式,讓老師與學生間互動更為流暢,在增加教學品質外,也讓學生能吸收重要的倫理觀,並同時增加批判思考及邏輯思考能力。透過線上與實體課程的學習,也讓學生能較彈性的安排時間,搭配完善的教學資源,增加學生對整體課程掌握度,使得教學效益發揮到最大、獲益良多。

:: top ::

# 【資管】資管生透過專題研究以實踐資訊倫理與社會責任的能力

專案名稱:Gathereen - CO2 減排社群平台

指導教授:康藝晃老師
團隊成員:楊佳真、余任濤、廖仕雅、徐啓軒、黃佑鈞、鄭名圻、林霈瑄

近年來環保意識抬頭,許多關鍵議題與事件在這兩年內充斥於生活周遭,包括電動車、碳中和、碳定價、碳關稅、國際氣候峰會等等。與此同時,全球疫情阻斷了國際流通,進而帶動國內旅遊興盛與在地化推廣。在此形勢下,本團隊覺得可以將危機化作轉機,嘗試在環保永續的議題上創造商業模式,同時鼓勵大眾在外出的同時選擇較低碳的生活、通勤方式,並推廣符合政府認證的在地化綠色商家,藉由社群平台的流量與特性推廣永續的價值觀。


圖一:Gathereen概念發想

經過評估,Gathereen 符合橫跨三個永續發展目標的部分指標,包括:SDG 12 責任消費與生產、SDG 13 氣候行動和 SDG 17 多元夥伴關係。具體的指標有:12.8 促進對永續生活方式的普遍理解、12.B 開發和實施監測永續旅遊業的工具、13.3 建立應對氣候變化的知識和能力、17.17 鼓勵有效的夥伴關係。

Gathereen作為一個社群減碳平台,除了可以提升用戶環保永續的認知,也可以透過追蹤使用者的碳排,以形成監督的作用,最後透過積極拉抬相關政府部門、非政府組織、商家的參與,建立起更為緊密合作的減碳社會網。


圖二:Gathereen商業模式

Gathereen 是 Gather Green 的結合,強調環保行動的本質,同時,Gathereen 也是 gallery 的諧音,象徵著減碳生活意象與社群融合的展現。目標受眾鎖定在關心環保永續議題、喜愛外出旅遊且科技接受度高的年輕族群,同時亦強調多元社會角色的參與,包括店家廠商、民生消費者、相關政府部門,以及非政府組織等。我們的初衷是在增進環境永續和人類文明、商業利益之間是否存在共生共榮的可能性。當然,目前的技術與系統仍有許多需要彌平現實面的問題,比如「該如何吸引消費者和企業用戶」、「如何將功能真正吸引到『重視永續議題且對於科技使用不陌生』的人」、「如何能夠有效改變以往傳達環保永續、減碳意識的模式,增添其趣味性及易用性」......,是我們未來欲積極努力的目標。


圖三:Gathereen 標識

Gathereen 是一款融合社群元素的創新環保行動應用程式,讓使用者可以透過應用程式內一系列有趣的功能,參與環保行動,同時還能累積點數 C point,換取永續商品相關獎勵。

綠色藏寶圖 - 個人減碳行動
Gathereen 使用 Google Maps APIs,能夠有效追蹤並記錄使用者的行走步數、搭乘大眾運輸之公里數等移動量,判斷用戶是否為低碳交通,倘若是低碳交通,將依據移動距離給予對應的點數,例如用戶低碳出行一公里將得到10點C Point。並且結合政府開放資料大平台,使系統能在「綠色藏寶地圖」上顯示綠色商家,當使用者進行綠色消費時,同時也會累積 C point 點數,每消費100元,累積1點 C point。

社群挑戰 - 社群減碳行動
社群挑戰為 Gathereen 亮點功能,任一使用者皆可成為減碳行動發起人,抑或是行動參與者。應用程式內具有融合社群概念的「任務挑戰」及「議題討論」功能,其中,「任務挑戰」依任務時間長短,共分為四級,完成相對應的任務挑戰,可以累積最少5點,至多25點的 C Point,也期待使用者能吸引更多志同道合的夥伴加入使用行列,而「議題討論」功能,能大幅提升使用者之間針對永續環保議題的交流。

​綠色小舖 - 獎勵兌換回饋
而使用者累積一定數量的 C point 後,可前往應用程式內,與環保店家合作的「綠色小舖」,一同兌換永續商品折價券等好康。

MY C Point - 個人資訊管理
My C Point 為個人資訊管理介面,可查看所累積之 C Point 點數及當日步行數,另外,透過區域排行榜,能與所在處附近的夥伴累積步數里程碑,為減碳生活同奮鬥!


圖四:Gathereen系統特色示意

台灣在因應巴黎氣候協定施行細則推動溫室氣體減量,根據《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第4條第1項,明定溫室氣體長期減量目標為139年溫室氣體排放量降為94年排放量50%以下。因此,本團隊預期先向台灣大學生推廣,期望於一年內,應用程式使用者人數能達到5000人,合作店家達到五十家,將有超過3000人使用C point與店家互動,每日應用程式的用戶總行走里程可達到1萬公里。在2050年時,期望台灣能有更多的減碳大使,透過提高綠色交通的方式,使溫室氣體排放量降為94年(2005) 排放量50%以下。

Gathereen 透過社群互動、獎勵機制的模式,能使更多人參與環保永續行動,並以輕鬆、有趣的方式付諸實踐,讓更多使用者從「從不減碳」變為「減碳大使」,積跬步以至千里,通過每個人看似渺小的行動促成台灣的綠色轉型。


圖五:Gathereen發表合影

圖六:Gathereen網站連結

資料來源:
立法院-因應巴黎氣候協定施行細則推動溫室氣體減量作為之研析
https://www.ly.gov.tw/Pages/Detail.aspx?nodeid=6590&pid=179455



【 專案名稱:DANCEasy – 舞蹈學習輔助系統

指導教授:林耕霈老師
團隊成員:施怡安、林宜璇、顏利、康芸瑄、郭佳偲、黃亭諺、劉易承、陳秋贊

本團隊根據身邊同學自學舞蹈的經驗,發現自學舞蹈有下列三項痛點:

1. 網路上的影片大多只有單一的拍攝角度,看不到舞者側面及背面的動作。
2. 在家使用電腦看影片自學,往往需要花費時間及力氣前後移動腳步來控制電腦播放或暫停影片。
3. 初學者想自學舞蹈,難度高且具挑戰性。再者,許多報導指出,跳舞對健康的改善大於其他類型的運動,除了能改善綜合平衡能力,預防老年癡呆症外;相較於其他運動,舞蹈對健康的助益更大且更容易堅持。不只年輕人,高齡族群也經常以舞蹈作為休閒娛樂、社交方式。

因此決定要打造一個「幫助人們更有效率、更便利的學習舞蹈」的輔助系統,也期待此計畫除了能夠使民眾更輕易、更全面的學習舞蹈,及培養規律運動的良好健康行為外,也能夠引起大眾對 3D 立體化影像技術的重視。


圖一:DANCEasy 功能及流程構想

本團隊認為此系統有達到下列 SDGs 目標:

1. SDG3(健康與福祉):確保健康的生活方式,促進各年齡人群的福祉。本系統提供一些輔助舞蹈學習的工具:使用者可以觀看 3D 立體化的舞蹈動作,也提供類似體感遊戲的操作方式 – 利用手勢播放暫停影片。

透過輔助系統,使用者能從學習舞蹈中獲得成就感及樂趣,同時達到休閒娛樂及運動的目的。此外,許多醫學期刊指出,跳舞能夠改善平衡、讓思維變清晰、預防老年痴呆症及降低心臟疾病致命的風險,因此我們的系統除了支援舞蹈這項運動及休閒娛樂,也能促進各年齡層的健康。


圖二:3D 化人偶呈現

圖三:2D 影片及手勢辨識操作介面

2. SDG4(優質教育):確保包容和公平的優質教育,讓全民終身享有學習機會。

輔助系統操作簡單,任何年齡層都能輕鬆上手。除了一般的舞蹈學 習,對於老年人的早操、太極拳,甚至是病患的復健、運動選手姿勢校正,只要有影片,都能上傳到系統上。此外,系統提供使用者成本低且容易負擔的學習方式,只要有瀏覽器及鏡頭(一般筆電的也可以)就能連線使用。因此,團隊認為此系統適合終身學習,對於不同身分、經濟狀況、年齡的族群也都是能輕鬆負擔的。

目前系統主要能提供以下三種目標對象價值:舞蹈初學者、有舞蹈基礎的學習者、以舞蹈作為運動的使用者。對於舞蹈初學者,他們可以匯入自己喜歡和難度較適中的影片來學習,建立學習舞蹈的興趣;對有舞蹈基礎的學習者而言,我們提供 3D 人偶來幫助他們學得更全面,手勢辨識也可以減少不必要的操作時間,提升學習效率及便利性;對以舞蹈作為運動的使用者來說,團隊利用科技化的工具讓他們能夠體驗舞蹈的樂趣,也提供一個更便利、有效率在家中運動的選擇。


圖四:系統特色示意

本團隊所規劃的量化成果預計是學習一部舞蹈影片所花費的時間減少 30%。目前預計先在有上述煩惱的同學及有在舞蹈社團的同學中推廣,尋找 30 位同學進行測試。30 位同學中,將舞蹈程度相當的同學兩個、兩個分組,共分成 15 組,兩位都學習同一段舞蹈,一個看影片自學,一個使用系統輔助學習(實驗組和對照組),並各自記錄他們學習所花費的時間。

此外,在未來展望中,團隊希望能將此系統延伸應用至舞蹈學習外的領域,對以下對象產生正面影響:

1. 需要復健的病患:在無法定期回診的情況下(例如交通、疫情),醫師可以遠端視訊診斷病情,並傳送復健影片供使用者在家練習。我們系統能夠提供他們更有趣且科技化的復健方式。

2. 運動姿勢校正:教練在授課結束後,可以傳送相關的影片供運動員在家調整自己的姿勢。使用者可以利用我們系統的 3D 人偶功能,360 度零死角的觀看姿勢,以更全面的學習。


圖五:團隊成員與教授的合影


專案名稱:IOT 智慧溫室

指導教授:楊惠芳老師
團隊成員:陳智原、黃于千、吳咨賢、黃子恩、蕭順景、胡哲思、蔡尚諺

自農業發展以來,人類便致力於降低病蟲害機率,減少農業損失。也因植物的病蟲害嚴重可造成非常大的經濟損失,故植物防疫在農業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環。隨著氣候變遷與人口成長,糧食短缺成為了當務之急,植物病蟲害、氣候變遷導致的天災,皆會阻礙農作物的生長,導致產量下降,且政府也在近年積極推廣智慧農業,希望藉由物聯網(The Internet of Things,IoT)、大數據(Big Data)、AI (Artificial Intelligence)等方法實現精準種植,達到保護環境、提升產量等目標。

本團隊開發一套系統,透過自動化溫室、病蟲害偵測機制與諮詢系統,達到病蟲害防治的目的。我們將透過物聯網的技術,利用感測裝置監測生長環境,創造一個可控制的植物生長溫室環境。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和瑞士聯邦理工學院(EPFL)的研究人員於2021年共同開發一款軟體,該系統可以從作物的照片識別作物危害,準確率達99.35%。

因此為了達到防治病蟲害之目地,本團隊利用類神經網路的分析讓使用者了解植物是否健康,以及患有不同疾病的機率分別為何。使用者可利用諮詢系統詢問病蟲害資訊和處置方式,其目的在於幫助缺乏專業農業知識的使用者也能夠對於不同的植物病症進行適當的處理。透過 AI 病蟲害分析與諮詢系統,我們期望打造更加使用者友善之系統環境,讓具不同背景知識的使用者皆能使用。



環境監控頁面,使用者可以在該
UI 介面上即時的監控環境資訊。

資料視覺化界面,使用者可以利
用該圖表來審視過往的環境資訊。

此外,透過這個系統,也能增加農業生產力和強化適應氣候變遷,進而消除飢餓;強化科學與科技能力協助邁向永續的消費和生產模式,並確保永續消費及生產模式;智慧溫室系統可幫助各國抵禦和適應氣候變遷浩劫及自然災害,維持農業生產力,進而因應氣候變遷及其影響。本系統也希望能夠進一步推廣到自家使用者,以滿足有種植植物需求的使用者,並且持續改善系統流程並擴充更多功能。



警示介面,使用者可以客製化不同的
提醒條件,在條件觸發時系統會提醒
使用者。

警示介面,使用者可以客製化不同的
提醒條件,在條件觸發時系統會提醒
使用者。

實際的 3D 溫室圖,使用者可以利用該空間來種植植物。

← ←

分析結果: Early blight : 0.99972 Late blight : 0.00026

病蟲害分析功能,該功能會利用本團隊架設在溫室端的相機進行截圖,經過yolov5模型找出葉子樣本的所在位置,該yolov5由團隊經過訓練,使其能夠判斷葉子的所在位置,抓出葉子位置後經過裁切將原始圖片轉換成許多張的葉子樣本,並送入團隊以restnet50為基礎訓練的卷積神經網路,最後可以獲得該葉子樣本在各項分類的機率分布,例如上圖葉子被判定為 : Early blight的機率為0.99972,Late blight的機率為0.00026,healthy的機率為0。

:: top ::

# 【人管所】用專業創造個人影響力、善盡社會責任──人管所校友林娟學姐

人管所碩士班90級的校友林娟學姐擁有豐富的人力資源(Human resource, HR)專業與經驗,曾擔任多間企業人資長、總經理與人力資源總監之職務,例如:緯育股份有限公司人資長、鼎捷集團人力資源處總經理、廣東威創公司人力資源總監、104人力銀行(上海)顧問總監、明基逐鹿公司顧問總監等。然而,林娟學姐觀察到:(1) 學校培訓之HR系所學生有嚴重的學用落差;(2) 目前人資從業人員的價值仍未完全彰顯。有感於「在企業內能做的事有限,但做為講師能夠影響到更多人」,林娟學姐決定透過自己的專業經驗,回饋學校、企業,並以培養新一代人資人才為職志,以推動企業對人力資源的重視。

發揮個人影響力,善盡社會責任:協助求職者、培育新世代HR、提攜學弟妹
提到HR扮演的角色,多數人會馬上聯想到履歷、面試等關鍵字。當104求職網站為了幫助更多求職或轉職的民眾,邀請各行各業的HR參與大規模的履歷健檢「Be A Giver」活動時,林娟學姐不僅加入Be A Giver計畫協助求職者改善履歷,還擔任「Giver導師計畫」鼓勵更多年輕的HR參與「Be A Giver」活動,並與他們交流、分享HR專業知識。在幫助求職的民眾,同時也協助年輕Giver成長。林娟學姐的熱情與行動,也帶動了人管所校友一起參與Giver導師計畫,如:人力資源顧問工作室負責人張雄喬、顧問業的蘇麗美兩位學姐,共同發揮影響力、讓社會更好。



「培育人才,是一條長期的不歸路,培育新世代的HR,刻不容緩」林娟學姐如此提到,因此,在幫助社會大眾完善自己履歷、增加面試機會與求職成功率的同時,她也創辦「將才人資班」,培育下一代的人資新血。該訓練課程著重HR的「選、育、用、留」四大範疇,並邀請業界多位人資人員擔任講師(有數位是人管所校友)。「將才人資班」中一群資深又熱血的企業講師,以低廉課程費用、具備實用性的課程內容,培養上百位新一代HR人才。林娟學姐致力於培育下一代HR新血的念頭,促使「一群對HR 有理念、有使命的老師與夥伴們,頑固地堅持做對的事,爲創造HR 價值而努力!」



除了在社會上培育HR新血,林娟學姐也經常向母校學弟妹們分享經驗,或透過活動增加人管所凝聚力。在人管所的學弟妹們,近幾年來參與多場人管所校友的實體或線上演講,身為人管所校友會會長的林娟學姐功不可沒。為凝聚全台人管所校友間的情感、促進各產業界HR之間的交流與學習,以及協助學弟妹們洞悉職場,林娟學姐與人管所紀乃文所長討論後,在2022年籌備了七場線上講座。過程中,林娟學姐號召多位校友組成「志工團」,規劃講座活動,以凝聚校友向心力、整合校友資源、展現校友的社會影響力,達到跨界、跨區、跨業以及增進彼此交流學習為目的,帶動學長姊們不吝貢獻所學回所分享,提攜後輩。



身體力行,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
除了運用過往HR專業從不同面向幫助社會共好、培育下一代HR心血之外,林娟學姐在社會公益方面更不遺餘力。她發揮專長與行動力,在不同場合舉辦公益講座、募款活動,並將所得捐給各個單位。例如,她長期與推廣閱讀的公益書局──益品書屋──合辦公益講座,十幾場的講座中,場場都有150-250人入座聆聽,聽眾的入場費用則成為書屋的購書來源或推廣閱讀的經費。一場又一場大爆滿的講座,也讓林娟學姐獲得書屋創辦人戴勝益先生頒發「益品之師」的獎座。



此外,COVID-19疫情爆發之際,感念辛苦的醫護人員守在前線,為了鼓勵醫療人員士氣,她舉辦多場公益講座募款,和夥伴合募到10多萬元的經費,跟餐廳合作訂購800多個高檔便當、親送給第一線的醫護人員。



又如,她所創辦的創辦將才人資班,有時也會舉辦公益講座或讀書會,通常會將活動的收益扣除行政費用後全數捐贈給偏鄉地區或有需要的單位,例如:2019年10月6在台北舉辦的公益講座,扣除行政費用後全數捐贈給江秀真老師籌辦的登山學校。「將才人資班讀書會」的收益則是全數捐款給台東「孩子的書屋」。



最後,熱愛分享的林娟學姐,也將她2019年到日本四國遍路去朝聖的經歷,寫成書籍並出版,並在不同的公益講座中分享這趟旅程對她的啟發,讓許多身邊朋友也動了想要走遍路的念頭。除了分享所見所聞,她也感念這趟旅程中溫暖接待的長輩與居民,為了讓自己接受到的善意與溫暖可以延續下去,她決定將這本書的所有版稅都捐給門諾基金會「送愛偏鄉、好好吃飯」專款帳戶,送一口熱飯給花東偏鄉老人,支持東部弱勢老人及身障者照顧計畫。



林娟學姊這幾年在人管所紀乃文所長的誠摯地邀約下,在課堂上與人管所內的學生分享人資專業,或與人管所志工團們籌備線上演講,讓人管所超過百位校友與學生們都能在線上與高階HR主管們學習與經驗交流,促進台灣HR們的專業與成長。在用己身經驗培育後輩的同時,她也透過各種公益講座分享經歷,並將所得全數再回饋社會。林娟學姐的信念及行動力,無疑為人管所樹立了非常好的榜樣,也在無形中落實社會責任。

:: top ::

# 【哥倫比亞大學的SDG】關注永續發展 時裝革命週提醒學生時裝業的問題

每個時裝革命週,組織者都會幫助推廣本地和全球時裝活動,提高人們對時裝業的永續性以及時裝業勞工問題的認識。 

有鑑於時裝革命週是一項全球性活動,哥倫比亞大學的時裝研究系於 4 月 18 日至 24 日首次參加了時裝革命週。 活動類別豐富, 4 月 13 日舉辦的 Kickoff Tote Design Event,主要為鼓勵哥倫比亞學生裝飾有機棉手提袋,以取代一次性塑料袋。另4 月 19 日舉辦的時尚革命週-讀書俱樂部,主要以 Aja Barber 所著作的「集體變革的需要:殖民主義、氣候變遷和消費主義」為題進行活動。 

時尚研究系的大三生 Emily Hochbaum 表示在加入讀書俱樂部的同時,藉由討論時尚產業,也改變了她對消費主義的看法,她認為:「儘管我在哥倫比亞學習設計服裝和製作服裝,但這也讓我思考了作為消費者和喜歡購物的人的身份,當中讓我不禁對整個消費主義產生了質疑,實際上有很多東西你並不需要,而且時尚也不該倡導一次性。」 

哥倫比亞大學畢業生 Alithea Tashey 也參加時裝革命週一個特別的活動:修補 Visible Mending  工作坊。活動教授了兩種修補技術:織補——在洞上編織一塊補丁,以及 Sashiko——日本加固磨損和撕裂材料的藝術。 

時裝革命週的最後一項活動是交換衣服。學生們在整個四月都在收集衣服,並在學校各場所放置了衣物回收箱。參加服裝交換的攝影系大一新生 Janessa Tyler 表示:「由於這是一所藝術學校,我們應該接受各種藝術類型的教育,以及人們如何選擇他們所穿的衣服。」 

交換後剩下的所有衣服都捐贈給了 SDI 免費服裝店 The Rack。 Lauren Peters 說道:「從明年秋天開始,永續時尚實踐將成為時尚學院學生可以參加的一門課程,以利大家進一步了解該行業的永續性。永續性是當今時尚業面臨的最大生存問題之一,如果我們沒有將該問題列入在我們的課程和部門編程中,我們將是不負責任的。」 

※資料來源(英):Focus on sustainability: Fashion Revolution Week teaches students about issues in the fashion industry – The Columbia Chronicle


※編譯來源: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

:: top ::

若有任何與本刊內容相關的意見,歡迎給予我們回饋,信箱:media@cm.nsysu.edu.tw